摘要 [摘 要]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参数化表皮设计成为大型公共建筑夺人眼球的出彩方式。 但表皮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脱离环境情感的案例也逐年增多,有些建筑师甚至不顾主题意境
[摘 要]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参数化表皮设计成为大型公共建筑夺人眼球的出彩方式。 但表皮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脱离环境情感的案例也逐年增多,有些建筑师甚至不顾主题意境,只是依托参数化软件生成各种华而不实的表皮纹理来作为项目中标的噱头,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文章讨论了几种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途径。 通过这些途径的操作,可以让建筑表皮对环境做出较好的回应,并且与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关键词] 参数化表皮设计;场所精神;操作手法
1 当今参数化表皮设计所暴露出的问题
参数化设计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 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设计手法, 多用于非线性建筑的设计研究。 如今,随着三维表达技术的发展,参数化设计愈发凸显其独到的优势,通过关联影响建筑形态的诸多参数,来形成一个可控且复杂的参数模型。参数化表皮就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它可以弱化传统建筑外墙与屋顶的界限,将其整合为一体考虑,通过程序编码生成具有显著视觉冲击力的表皮语言。如今,由于参数化表皮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因而成为许多设计方案脱颖而出的噱头, 许多建筑师并没有将表皮、空间以及建筑所处的场地环境结合考虑,只是穷尽手法表现复杂的肌理纹样,从而形成了许多华而不实的产物,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设计方式与18世纪产生于法国的 “洛可可(Rococo)”风格并 无 二致,因 此 需要 在“表 皮肌 理”与“场所精神”之间寻求统一。
2 “场所”与“场所精神”
场所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是人们追求建筑 “情感”与“个性”的一种体现。 “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整体表现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因此,场所是人与建筑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的环境。 “场所精神”(the spirit of place)最初源于古罗马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灵魂(genius)[1]。根据诺伯格舒尔兹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场所精神”理解为“通过建筑的表达赋予场所某种特质, 并且使得这些特质与人发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人对建筑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将人、建筑、环境相互融合的愿望。 ”
3 参数化表皮设计的特点
通 过 参 数 化 设 计 的 建 筑 表 皮 最 大 特 点 在 于 “曲 面 变化”、“渐变”以及“重复”。“曲面变化”是参数化表皮最擅长的表 现 方式,以 整 体异面作为包裹建筑空间的外壳,表皮以圆滑的转折为过渡,这 种 基 于NURBS理念 的 建 模 方 式 使 得 曲 面 的 连 续 性 和 起伏性都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对于模拟非线性空间形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渐变”和“重复”都是基于明确的数学逻辑 上进 行 的,通过参数化软件形成基本的点阵, 然后通过程序影响每个点的几何图形,最后形成流畅的整体视觉效果:渐变是基本形逐渐的作规律性变幻, 从而产生平滑的且有韵律的节奏感; 重复是让一个基本形反复出现形成壮观的图 形阵 列。 “渐变”和“重复”2种图形构成方式都表现出对于基 本 图 形元素的“强调”倾向,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由3000 多个气枕充气后形成的气泡组成了建筑的方形构架, 这些大大小小的“气泡”就是基本图形元素,通过不断的“重复” 强调出这座建筑与水的特点, 与国家游泳中心的整体形象不谋而合。又如“凤凰传媒”新总部大楼,以单根曲线作为基本图形进行渐变形成异面的环状体量。 可以看出,通过“渐变”和“重复”形成的参数化表皮无论最后形成的视觉 效果有多么复杂,都可以提炼出其基本的图形母题。
4 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途径
根据国内外既有的建筑实践, 可以从中总结出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几种途径:
(1) 运用地域化的自然材料或人造物品作为参数化表皮的基本图形母题这种手法具有一定的“拿来主义”特点,将 建筑 所 处 地域及其周边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材料或人造物品作为表皮的图形母题。该方式多用于“重复”与“渐变”的操作模式,运用于实际项目中,多采用“聚沙成塔”的逻辑手法。图形母题不能太过复杂,太过复杂会干扰阵列后的整体图形效果。若以自然材料为母题,可先将这些材料进行筛选:若材料本身具备“线性”或“点状”等明确的几何体特征,则可以对其进行局部修饰,从而执行表皮的肌理编织;若以具有地方文化的人造物品作为母题,对于形态的修饰则更为方便,因为人造物品的几何性要大大优于自然材料。
作为表皮的图形母题单个存在时并不具备显著的感染力, 但通过阵列化后形成的视觉界面可以强烈的表现出环境的内在精神。尤其是对当地文化较为了解的人,看到这种建筑表皮时,首先在视觉上受到一种冲击,因为图形母题打破了人们对其具有的传统认知, 建筑师将他们以另一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 以这种隐喻的手法来强调建筑与场所之间的联系。表皮的内在语言会与人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通过 这 些 独 特 肌 理 的 图 形 母 题 讲 述 发 生 在 这 片 场 所 中 的 故事,讲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内涵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人们对建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模拟场地中独特的环境精神通过表皮与空间的统筹把握来模拟场地中的某种环境意境。这种手法类似于“大地景观”,将建筑作为置身于环境的雕塑,使建筑的形态、空间、表皮同步处理,让环境意境通过建筑物化表现。由于“自然崇尚曲线”,所以以这种理念生成的建筑从形态上就呈现非线性的特征, 建筑形态通过柔美的曲线表达自然的美感, 表皮也就依附于形态的走势进行延伸。
在操作手法上,“曲面变化”、“渐变”以及“重复”都可以起到相应的效果,首先“曲面变化”可以生成表皮的基底,这种基底不仅在形态上与空间保持一致, 在色彩与质地上也要与环境相呼应。对于“渐变”与“重复”,不再以特定的图形母题作为基本图形的唯一标准, 而是以服务于整体建筑的意境为目标,进行形态的再操作。
(3)通过表皮的虚实处理契合场所精神的主题对于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来说, 通过建筑表皮的虚实处理可以提升建筑的光影效果。某些时候,光影是对建筑所处场所的一种诠释,在参数化表皮设计时,可以利用“重复”与 “渐变”2种操作手法进行有效的虚实处理。 由于这2种图形的编织方法具有明显的图底关系,进而可以将“图”与“底” 进行分类操作,在选取好图形母体后,根据建筑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基本图形的阵列变化。 完成后根据光影效果进行建筑表皮的穿透处理, 在不影响建筑内部空间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将所有基本图形都做镂空处理,只保留“底”,也可以经过演算后将局部的基本图形删除, 产生渐变的虚实效果。
5 结语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 许多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参数化表皮设计方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现, 美轮美奂的表皮效果拓宽了建筑的表现手法, 成为大型设计项目的宠儿。 面对目前参数化表皮设计出现的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 应当认识到参数化表皮设计不应成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应当对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情感上的回应,通过表皮的材质、 图形纹样的设计对环境的场所精神进行回应,从而让建筑具备较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 建 筑 现象 学[M]. 施植明,译.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22.
[2]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 建筑形态设计基础[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15-17.
[3] 杨熹微. 道可道--四川新津·知博物馆创作过程中的几个视角[J].时代建筑, 2013(1):106.
《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途径研究》来源:《江苏建筑》,作者:何汶,朱隆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gylw/1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