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探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1-15 14:55 隶属于:经济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为了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审计意识”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在关系,使“强化审计意识”的理念和要求具体而明确,具备实实在在

  【摘要】为了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审计意识”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在关系,使“强化审计意识”的理念和要求具体而明确,具备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从而促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自觉意识到造价审计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作用,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务实,以确保工程投资效益从而规避投资风险,有必要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具体内涵作深入具体的专题探讨。在简要阐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造价审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意识、管理规范意识、投资效益意识、责任主体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文章指出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科学管理的依法依规督促和强化。因此,建设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在工程造价管理实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应强化“审计意识”。

审计研究杂志征收审计类论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管理,审计,审计意识

  一、引言

  审计从自身语义、审计过程、审计关系和审计属性四个维度看都具有明显的意识特征[1]。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并不断强化审计意识,是创新审计方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作用以及规范管理行为的前提[2-4]。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界,尤其是相关工作总结、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中经常会提到“审计意识”,如“强化审计意识,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和“强化审计意识,提高投资效益”等等;但鲜有对“审计意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具体的界定与论述,人们对“审计意识”的概念和理解并不全面,甚至偏颇或存有歧义,如有的人将“审计”片面地理解为“接受审查监督”而被动应付,或有的人认为“审计”就是“责任追究”而心存畏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内在关系,以及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或理论问题,也是强化审计意识、促进工程造价管理有效实施的实践问题。对此,文章在简要阐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建设工程造价审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具体内涵进行探讨。

  推荐期刊:《审计研究》以推动中国的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为己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在积极探索审计基础理论的同时,大力倡导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审计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介绍国内外审计理论与实务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是审计理论研究人员探讨审计理论、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广大审计工作者提高审计理论素养、开拓实务工作和进行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读物。

  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内在关系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与工程价格管理,它是基于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技术手段,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有效控制造价,强化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规范价格行为,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面的经济权益,以有效控制投资资风险和提高投资综合效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注重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建设[5-6]。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而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是由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延伸的一种审计方法,其贯穿被审计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能更好地监督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7],能有效克服事后监督的局限性,使整个工程过程和工程造价处于受控状态,在提高建设投资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从源头上扼制工程领域的徇私舞弊和腐败,促进廉政建设。

  目前,建设工程呈现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项目工程量大、投资数额大、工程类型多以及技术复杂的态势,建设单位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亟待增强或提高,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和投资效益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管理与审计等环节相互脱节,一些项目出现随意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等问题;工程项目未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或对前期工作不重视而盲目立项,造成项目投资的损失和浪费;只关注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没有对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审计,在工程实施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等问题;有些建设单位不按正常规定进行招标,搞“暗箱”操作以实现由指定投标人中标的目的,招标形同虚设;有的在尚未得到建设主管部门确定意见的情况下自行开工建设,有些初步设计甚至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没有审批,成为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等。尤其是政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财政投入大,耗用资源多,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其投资是否科学合理、资金是否合法使用,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能否发挥预期效益以及反腐倡廉建设。

  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从广义上理解应该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性、引导性、监督性作用以及对违法违规的威慑、预防、追究与惩戒效果,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延伸的一种造价管理控制,并从源头上扼制工程领域的徇私舞弊和违法腐败,防患未然,确保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益。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既是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做好建设工程管理、确保投资效益的一种具体手段和方法。按照相关规定,政府(国有)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依法接受政府审计;而非政府(国有)投资项目虽然不一定都要实施具体的工程造价审计,但为了确保投资效益,亟需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必要时也应聘请第三方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按审计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并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行严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即也要树立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因此,政府(国有)工程项目与非政府(国有)工程项目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实际法规要求、方式方法与具体内容上有所区别和差异,但从规范工程建设投资行为以及确保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的角度看,其目的是相同的,即无论政府(国有)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还是非政府(国有)工程建设项目,基于工程建设造价规范管理的要求,都应该自觉树立审计意识,积极主动开展全过程工程造价审计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审计与工程造价管理在实施过程与作用机制上是密切关联的,审计是监督,是管理服务的,监督的内容与其管理的范围相同,其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法监督和促进,尤其是借助社会审计开展的内部审计具有显著的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并监督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两者根本目的都是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工程造价审计对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作用[8]。针对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工程造价审计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任务[9]。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职能,必须切实通过工程造价审计监督来促进项目建设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反映,是包括感觉、直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动词,指“意识到”,即认识活动;二是作为名词,指“认识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与观念等意识的具体内容。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思维,因而对人的行为或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引和控制作用。

  基于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造价审计内在关系的认知,可以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审计意识”概括理解为:为促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确保工程投资效益,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造价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以审计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要求规范工程造价管理,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并自觉接受审计监督、遏制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其内涵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意识、管理规范意识、投资效益意识、责任主体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违规必究意识。

  1、法律法规意识

  审计机关是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权威性是基于法律法规而存在的。因此,强化审计意识首要的就是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建设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各个岗位的责任人尤其是主管领导,要认真学习与掌握国家有关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审计的各项法律法规并切实贯彻执行,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以及《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版)等,从而明确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要求,依法依规进行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

  2、管理规范意识

  审计不仅以法律为其基本依据,还依据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因此,强化审计意识的关键是依法依规加强工程造价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而规范化的造价管理则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和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招标签约、建设施工和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确保招投标工作合乎法定规范,加强对招标文件中造价条款的编制管理,保证造价条款中的计价原则与方法及合同价款调整的完整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强化工程量清单编制管理,认真落实清标工作;让造价管理人员参与到工程实施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当期及时进行并完成现场工程计量计价与设计变更,以法律法规、施工合同以及计价文件为依据,做到变更签证公平、公正,力求期中结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加强作为建设单位变更索赔管理重要依据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力度;逐条逐项核对竣工结算,关注合同外新增、变更工程计量计价以及取费标准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3、投资效益意识

  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要求,应把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资金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并提高其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措施。因此,强化审计意识的根本是确保投资效益。要以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注重项目招标工程量清单与商务标评审,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切实做好期中结算与竣工结算,强化施工阶段变更签证及索赔的有效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项目投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并对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造价审计监督,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控制,规避投资风险、避免投资失控,以达到控制项目投资的目标,提升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

  4、责任主体意识

  审计对象或审计监督的核心内容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技术资料,其着眼点在于经济责任评价。而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必须明确其经济责任主体。因此,强化审计意识必须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建设单位是工程造价管理的责任主体,建设工程造价审计这一工作系统中涉及审计机构(社会审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以及设备供货商等多方责任和利益主体。各方责任主体要在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如招投标、合同签订与履行合同的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关键环节严格依法依规,要把岗位职责落实到各参建单位、各个部门并认真负责,做到招投标规范、工程计量准确、变更签证合理、工程款支付准确以及工程档案真实、齐全等。作为接受审计监督以及按照审计决定和审计结论整改的责任主体,必须强化责任主体意识,积极履行工程造价管理职责,把工作做在前头,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并防患未然,主动为工程造价审计做好充分准备。

  5、接受监督意识

  众所周知,政府审计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政府(国有)投资工程建设项目都要依法接受审计;而非政府(国有)投资项目为了强化工程造价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也应进行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按审计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行严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即也要树立接受第三方审计监督的意识。因此,强化审计意识就必须建立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作为被审计对象,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对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积极的心态自觉、诚实接受审计机关的依法审计,确保工程资料真实、完整,建设单位则要积极协调设计、施工与监理等参建单位配合审计工作,为现场勘验等审计工作创造条件[11]。

  6、责任追究意识

  根据我国相关审计法规的要求,被审计单位应当坚决执行审计决定;对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应当采取措施责令其执行;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可依法追究其责任。审计监督虽然不是行政监督或司法监督,但审计监督尤其是政府审计对违法违纪动机具有预防和威慑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结果具有追究和惩戒作用。因此,强化审计意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审计尤其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树立责任追究意识。一方面,针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须其按要求进行整改,要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对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招投标、设计变更、计量、计价以及签证等项工作上的违规操作或重大过失应追究相应责任;而对审计中发现或揭露的违法违纪尤其是贪污腐败事实将被作为行政、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责任的依据和处罚的证据。

  四、结语

  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科学管理的依法督促和强化;因此,建设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应在工程造价管理实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审计意识”。文章初步分析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概念与内涵,指出审计意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意识、管理规范意识、投资效益意识、责任主体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旨在使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自觉意识到造价审计对造价管理的促进作用,使“强化审计意识”的理念和要求具体而明确,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从而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务实,以确保工程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并遏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违法违规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利军.物质抑或意识:审计属性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15-117.

  [2]林长彬.增强宏观审计意识,创新投资审计方法[J].中国审计,2003(9):63-64.

  [3]王诚.强化审计意识,规范领导干部管理行为[J].中国审计,2003(21):88-90.

  [4]刘正均.强化依法审计意识,推动依法履职尽责[N].中国审计报,2015-11-27(1).

  [5]吴佐民.中国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2014(5):3-7.

  [6]吴佐民.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建设[J].工程造价管理,2015(5):3-5.

  [7]陈冬丽.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方法[J].中国审计,2017(18):33-34.

  [8]陈艳.工程造价审计对项目管理的积极影响初探[J].价值工程,2017(15):31-32.

  [9]赵敏.浅谈工程造价审计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3(5):296-297.

  [10]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务(五)[M].5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12-17.

  [11]郭燕.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J].建筑,2018,9(1):33-3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jlw/10640.html

文章TAG标签:建设工程论文工程造价论文审计论文

声明:《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审计意识”的探讨》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分类入口

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微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