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中小学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及其优化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8-10-22 15:57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不同性别教师对学生具有不同的育人性别差异。中小学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师生互动三个方面。但在女教师占比多于男教师的中小学,引发了性

  摘要:不同性别教师对学生具有不同的育人性别差异。中小学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师生互动三个方面。但在女教师占比多于男教师的中小学,引发了性别育人效果的担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行为发展,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可以通过重塑教师性别角色、发展双性化性别、权力的性别分享以及促成教师的性别平等的策略来优化教师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性别差异,育人效果

中小学教师

  一、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

  1.教师性别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不同性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学具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在课程导入阶段,女教师能运用较多的并且灵活的课程导入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但是男教师在课程导入时所用的方法较少,学生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入学习状态。在语文课的教学方面,男教师更适合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教学,而古诗和散文更适合女教师进行教学[1]。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男教师更适合对原子物理、力学和电磁学进行教学,而女教师则更适合光学方面的教学;男女教师也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男物理老师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幽默方面更好,而女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和运用教学仪态方面更优于男物理教师[2]。男教师更适宜体育、劳动等课程的教学,因为男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够开展创造性、运动性的活动;女教师更适宜舞蹈、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因为女教师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好,且感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性认知较强[3]。

  2.教师性别对学生总的学习成绩的影响

  不同性别教师影响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表现为“异性相斥”现象,具体是男教师的课堂更容易提高男学生的学习成绩,女教师的课堂则相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迪伊在2006年的调查发现,女教师的教学课堂更容易提高女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限制了男生的科学、社会研究和英语的学习的发展;反之,男教师的课堂更容易提高男生的学习成绩,男学生的表现比女学生的表现更好[4]。非洲的一个研究项目发现教师的性别因素确实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男教师能使男学生的成绩比平均分高出6.5%[5]。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的研究也证实,教师性别差异与国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有关,女教师任教班级中,女学生的成绩一般比男学生好;反之,男学生的成绩一般好于女学生[6]。

  3.教师性别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进行师生互动时,会采用不同的交流行为及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性别偏好。女教师占多数的小学中,女学生的听话、乖巧等行为方式能得到女教师的关注而得到较多的指导机会;而男学生调皮,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从而得不到女教师的认同而减少了交流指导的机会[7]。但是男生在谈论自己的叛逆行为时,更愿意选择男教师作为谈论对象。

  面对失范行为的学生时,男教师通常忽略失范学生,但是女教师通常对失范学生采取干预行为,教育行为以控制性行为为主,且经常发出不明的指令[8]。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女教师的课堂提问量比男教师多,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但是男女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是有差异的,女教师所提的参考性问题比展示性问题多;而男教师相反,展示性问题比参考性问题多。在对学生进行纠错的时候,男教师容易急躁,缺乏等待的耐心。在体态语的表现上男女教师也有差异,女教师的体态语的数量和形式都多于男教师,表现自如并且丰富;而男教师在表现体态用语时会显得生硬[9]。

  二、教师育人性别差异的发生机制

  1.教师性别角色对育人性别差异的作用

  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社会期待的男性和女性的品质特征和社会行为的总和。性别角色的差异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在多数的社会文化中,普遍强调男主外,男性被认为是活跃的、勇敢的,这些刚强的气质使男性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内敛的、软弱的,这些柔弱的气质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性别角色对男女教师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于女教师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角色会影响自己的价值观,教师会更能理解与自己同性别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因此表现出教育中的“异性相斥”现象。性别中的提取理论也支持这一现象。提取理论认为同一性别内部成员的交往多于非同一性别的成员,因此能掌握更多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成员的信息,提取的速度更快。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影响,抚养孩子是女性的天性,因此,在中小学中,年级越低,女性教师比例越高,由于缺乏男教师的性别角色影响,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没有和成年男性交流的经验,从而都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教师性别优势对育人性别差异的作用

  性别优势指两性因为性别这一因素而超越另一性别的行为或能力。男女两性各有其性别优势。思维方面,男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强;而女性的是形象思维强。想象力方面,男性较擅长抽象和逻辑性的能力;而女性则具有具体与形象性的特点。记忆方面,男性擅长逻辑记忆、有意识记忆和理解记忆;女性则擅长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言语方面,男性擅长逻辑性和哲理性的表达;女性的表达更具流畅性和情感性。情绪方面,男性更易产生激情,外部表现强烈,节制性差,但也善于保持思维清;女性的稳固性相对好,情绪处理更为细腻。男教师拥有男性性别优势使其更适合物理化学、体育、劳动等课程的教学。

  而女性更适合语文、英语课程的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女教师更能接受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学生的表现,因此女教师更喜欢女学生,但是这样会导致男学生得到较少的学业指导,受到更多的批评,导致低年级的男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女学生的高,限制了男学生的发展。

  3.教师性别权力对育人性别差异的作用

  性别控制是一种性别权力之一,是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预期影响的能力,而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常把这种权力赋予男性。在教师性别控制中,表现的也正是男教师对女教师的一种预期的影响。性别控制主要体现在领导职务和评优评先中。我国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男教师[10],但是行政结构中的女教师占比严重失衡,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男将女兵”的现象,男教师长期控制着教育管理权力,制定对男教师更有利的管理模式。

  如此一来,男教师便占用更多的资源,产生性别控制,得到性别权力。性别控制意味着男教师可在领导职务上占用更多的资源。借助这些人力和物力资源,男教师可以让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女教师没有这些资源的帮助,没有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从而强化自己不适合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认知,这种不利的心理因素会加强性别控制,严重束缚女教师发挥其育人性别优势,影响其育人性别效果。

  4.教师性别歧视对育人性别差异的作用

  性别歧视是男女两性强化和夸大自然的、生理的差别来宣扬自身性别的优越性,导致对另一性别的偏见。性别歧视可以指向男性,也可以指向女性[12]。由于传统的原因,相对男性来说,女性更易受到性别歧视。社会中出现的有意和无意的性别歧视都会对女教师带来利益损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性别歧视涉及男教师对女教师地位、尊严和价值的否定。

  教师性别歧视实际是教师性别排斥,男教师通过性别排斥来打击女性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使女教师感觉工作没有价值,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没有被认可。女教师还可能无意识转而肯定这种不被认可的评价,从而歧视自身性别。在自我否定时,女教师更不容易发挥自己的性别效果,影响到女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影响到女教师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的优化策略

  1.通过教师性别角色的重塑优化教师育人性别效果

  由于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都是文化类型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而成,因此性别角色具有可塑性。由于教师性别角色没有发挥最大的性别作用,因此,需要优化教师的性别角色。应该改变传统对男性和女性刻板的观点和印象,消除男女二元对立的观点。如果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能发挥自身的性别特点,也能理解男教师的性别角色特点,充分吸收两性性别角色的优势方面,那么学生可以同时受到不同两性性别角色的优势的影响。这样女教师能教授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对男学生和女学生带来最佳的性别作用,将能达到理想的性别育人效果。

  2.通过教师性别的双性化发展优化教师育人性别效果

  Bem的性别双性化理论是一种社会性别研究的新视角,认为如果同时拥有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人,就是双性化的人[13]。双性化的人具有两种性别的优势,不仅擅长女性的工作,还能胜任男性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性格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双性化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女性或是男性的气质,而且对自身性别接纳程度最高[14]。如男教师的气质多表现为果断勇敢,女教师的气质多表现为温柔敏感,那么具有双性化气质特征的女教师既能体现温柔敏感又能果断勇敢。这样,女教师无论是做教学还是管理工作,所教的科目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能最大程度发挥女教师的育人性别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通过教师权力的性别分享优化教师育人性别效果

  教师性别权力的倾斜体现在男性拥有领导职务和评优评先等资源的控制上,因此要促成男女教师拥有相同的性别权力,就应该使男女教师在领导职务和评优评先中拥有同样的权力和资源,进行教师权力的性别分享。学校在制定领导聘任制度时,应该要树立性别意识,制定相应的性别保障制度,使女性在学校领导中占相应的比例。而且女教师在学校领导工作岗位上应该发挥相应的性别作用。在评优评先的过程中,评议小组不能全由男教师组成,应该有女教师的加入。

  因此,尽量促成男女教师拥有相同比例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最终控制着学校相同的权力、财物和地位,才能发挥教师性别育人效果。女教师支配着和男教师相同数量的教学资源,才能发挥着最佳的育人效果。

  4.通过教师性别平等的促成优化教师育人性别效果

  性别歧视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歧视,一是来自于另一性别的歧视,二是来自于自身性别的歧视。被另一性别偏见会导致对自我性别的否定,转而承认这一偏见的真实性,因而歧视自身性别。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很容易受到性别的双重歧视,即同时来自于男性和女性的歧视。如今,我国从法律方面有促进性别平等的举措。

  如我国在1980年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虽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如今的性别歧视现象变得更为隐蔽,因此,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教师性别意识自觉性来达到性别平等。性别意识自觉性指个体主动从性别角度分析社会事务,审视两性的角色和地位,防止并克服不利于性别平等行为的出现。

  这样,女教师培养性别意识自觉性后,会从性别角度来分析教育活动,更客观分析自己的工作价值,认可自己的尊严,面对男教师的性别歧视时,能及时纠正和克服男教师对自身的偏见。男教师有了性别意识自觉性,能承认对方的价值并充分与女教师合作,发挥两性的性别优势。如此能促成男女教师的性别平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燕妮.性别差异与外语教学关系研究评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魏壮伟.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的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6).

  [3]王安全.中小学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及其形成[J].教育学术月刊,2012(9).

  [4]Spender.InvisibleWomen[M].London:WritersandReaderspublishingCooperative,1982.28.

  [5]胡振京.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影响与对策[J].人民教育,2013(3).

  [6]张春兴,陈李绸.国小男女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与其教师性别差异的关系[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报,1977(10).

  [7]张丹.教师的性别差异与学生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弓箭.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吴殿宁.英语专业教师话语性别差异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7(12).

  [10]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BemSL.Androgynyandgenderschematheory:Aconceptualandempiricalintegration.InT.B.Sonderegger(Ed),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1984:Psychologyandgender(Vol132,pp.179-226).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

  [12]程欣欣.小学教师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状况调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0047.html

声明:《中小学教师育人的性别差异及其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