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学习共同体:英语语言能力整体提升的助推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8-11-13 16:24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语言能力居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初中生英语语言能力因班级人数多、学生间语言基础差异大等影响,存在着较大的整体提升难度。从语言的交际性、学习的对话性、知识

  摘要:语言能力居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初中生英语语言能力因班级人数多、学生间语言基础差异大等影响,存在着较大的整体提升难度。从语言的交际性、学习的对话性、知识的默会与分布等学理角度分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能加速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词汇、语法、听说、读写教学等实践层面,也有理论运用的多样方案。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共同体,语言能力,整体提升

中学英语

  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它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1]它包含着在具体情境中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意义的理解、表意手段的识别和口笔头的人际交流等。“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2]由此足见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入学的无选拔性,以及同一班级来自不同地域学生英语课程开设的不一致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面临理想中的大班额齐头并进与现实中学生间语言基础差异大的矛盾。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理解

  教育领域对“学习共同体”的探索源于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等概念。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随后,世界各国开展了相关研究。1998年,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日本开启了“学习共同体”学校试验。他逐步提出了“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课堂教学三要素和“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三个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它要求所有的教学由男女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3][4]

  本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合作小组为载体,以真实语言任务为核心,以成员之间持续、深层的合作和互动为途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同时,它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语言任务、解决真实问题而进行的以探究、交流、互助、协作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是:个体差异是其重要资源,班组异质是其组建的基本方式,真实任务是其维系的驱动力量,互动交往是其运行的内在机制,共同进步是其建设的目标追求。英语学习共同体具有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学习愿景的共同性、身份转换的灵活性、活动时间的随机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对话协商的规则性等特征。[5]

  二、运用学习共同体整体提升初中生语言能力的可行性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除改变了师生单向交流模式、增加了生生交流的机会外,还存在其他更多的可行性。

  (一)语言本质在于交际互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交际互动性是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6]语言的交际是学习者的语言实践,学习共同体在语言学习中首先是实践共同体,是语言知识生存、传承和创新之地。语言交际产生的前提是双方存在信息差,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为交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交际具有双向性和多向性,双方或多方运用语言进行信息、情感和思想交流,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思想情感,这又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语言交际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充分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给语言交际提供了和谐的交际氛围和便捷的外在条件,使学习者能在语言学习任务驱动下随时随地进行交际。

  (二)语言学习即协商对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就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7]学习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语言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一定是基于情境和自己的原有经验与认知,是与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对话。其次,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语言能力的生成,更离不开在与物、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不断内化与顺应、建构与生产。学习者的语篇把控能力、话语替换能力、保持交际的多种技巧只有通过大量的对话方式(即会话建构和意义协商)才能获得。学习共同体很好地提供了这种对话的文化与生态,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对话与互动有利于语言学习高效进行。

  (三)知识默会植根特定情境

  能力形成的基础是知识。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从而达到对其理智控制的能力。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8]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个人身份和特定的情境(即学习者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关联,而且植根于一定社会文化传统的“潜规则”。[9]

  由此,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必须置身于真实的或仿真的实践情境。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和互动,在实践中获取那些不能明确表达的规范、准则和行动策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转换的灵活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对话协商的规则性等特征为默会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四)能力提升需要共享认知与智慧

  能力的提升取决于认知的发展。认知分布在一个社会群体的个体成员之间以及个体的心智与外部物质环境之间。[10]所以,认知的发展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借助各种物质环境,共享个体的认知与智慧。学习共同体成员以一定的规则开展语言学习,慢慢会自觉汲取相互认知所长,具备个体无法展现的认知优势。共同体成员会逐渐学会利用他人的认知能力和物质环境(如信息工具)所承载的认知智慧,来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优化自己的认知途径,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五)群体归属实现自主发展

  人是富含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独特群体生物,人人具有一种基本的归属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群体归属的需要。在群体中得到尊重、认可与接纳,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平等相待、理解尊重、责任分担、互助激励以及基于完成共同任务的相同情感体验,更容易使大家产生集体归属感,增强群体内聚力,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迸发克服语言学习困难的勇气,提升语言学习的应对策略。

  (六)教授他人提升学习成效

  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基础上的互助协作,人人都是语言学习的专家,个个都是某一领域的高手。这种自己会了马上就教授他人的学习方式,按照金字塔学习理论,其知识保持率是最高的,学习成效自然是最好的。

  三、运用学习共同体整体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

  (一)科学建设学习共同体

  合作小组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是共同体建设的必经阶段。学习共同体的运行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借助小组合作来实现。

  1.合理组建。

  为构建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生生间充分了解是前提。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语言基础等在分组前要做到知己知彼。教师可先把班级学生按英语水平分成若干个群体,按照自愿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组建,但每个4—5人小组必须包括不同水平的学生。由于学生彼此了解,基本上能形成由志趣相投、个性相合的学生组成的共同体雏形。英语教师要基于语言学习的需要,对部分组别依据性别和语言交流可行性等做些微调。

  2.愿景规划。

  具有成员认同的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一般学习小组的重要区别。在共同愿景的规划下,各成员才有可能将共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的情感归属,发挥共同体的场域效应。各共同体的愿景规划可在英语教师提出的班级学习愿景的基础上结合本共同体实际进行具体规划。

  3.文化打造。

  学习共同体既是一种学习组织,又是一种学习文化。它倡导合作互惠,鼓励协作共进,是一种尊重差异、优势互补、团队互促的合作文化。所以,学习共同体建设初级阶段,文化打造非常有必要,应着力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上施加影响。比如,起一个响亮的英文名、提出一个凝心聚力的口号、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成员活动规范等,最后逐步落实到各成员的行动文化上。当然,共同体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在组建初期,大量的培训必不可少,特别是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方法的培训,比如如何分配任务、如何交流表达、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倾听质疑等。

  4.动态管理。

  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初建阶段,要经常性地通过课内外观察与监控、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深入了解每一个共同体的现状。当发现成员间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机制运行不畅、凝聚力提升困难等问题时,要根据实际及时调整,确保基于共同体的语言学习高效进行。有时,为便于语言的交际与互学,可在大的共同体下组成两两共同体,或者根据不同的语言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组成新的共同体,任务完成后又回归原来的共同体。

  (二)合理开展共同体活动

  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语言活动,是基于学习共同体提升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

  1.词汇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障碍是词汇,词汇掌握的主要困难是基于语音的拼读。起始年级可利用共同体设置一些音标的识记与单词的拼读互教、互查、互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经验和语言体系教会同伴学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则。平时的词汇教学中,还可设计一些相互听写、词汇接龙、即时造句、情境运用等活动,让共同体成员在互助与协同中实现英语词汇的认读、拼写与初步应用,在互动活动中升华情感。

  2.语法学习活动。

  语法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学习包括对语法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可把语法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放在先学的环节,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后,在共同体中进行分享交流与析疑解惑。如初二学生学习PresentPerfectTense(现在完成时),教师设计导学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Unit1Grammar内容,读懂每一句解释和范例,掌握该时态的含义、构成以及过去分词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相应的练习。

  对于基础薄弱者来说,肯定存在词汇的认读和语句理解的困难;对于所有初学者来说,必然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这一切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在互学中得到初步解决。然后,可设计一定的情境,如让共同体成员间相互谈论早餐情况等,让学生组织对话,进行语言交际,在共同体成员间的互督互纠中形成正确认知,掌握语法形式与运用情境,从而提升语法的应用能力。

  3.听说训练活动。

  听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单纯的听力教学中,可借助学习共同体在听前相互检查对需听内容的理解与预测,在听后加强对所听内容的相互问答和复述、对所听结果的相互校对与辨析,填补各自听力漏洞,彼此借鉴听力技巧与策略,形成默会知识。听说混合教学中,除设计以上活动外,还可在共同体中开展对图片或其他信息的认知交流、对范例对话的听力理解、对相同话题的交际拓展等,让学习共同体在听说活动中发挥到极致。

  4.读写训练活动。

  读写能力的提升表面上看主要源于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但学习共同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间能在群体朗读中把握语音语调、密切合作情感;能在互动阅读活动中提升共同情趣,加深信息理解,获得阅读技能,领会阅读策略;在互助写作中,解决词汇贫乏、架构不合理、语言错误等问题。

  阅读教学中,可以在Pre-reading环节设置词汇的互学与巩固、对阅读话题的回顾与交流活动,可以在While-reading环节设置对文本的相互预测、难句理解与问答活动,可以在Post-reading环节设置基于文本的对话改编与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写作教学中,可在共同体内实施头脑风暴,选择适合表达主题的词汇与句型,集体探讨写作框架,写后相互批改交流与评价等。当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必须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互助与互惠的原则,可以涵盖课堂内外、现场与网络。

  (三)多元评价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真正建构、合作文化的尽快形成、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型、学习效益的不断显现,需要实施学习共同体的多元评价。从评价主体看,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甚至社会需多元参与。

  从评价对象看,它更侧重对所有成员的群体评价,是通过评价群体促进个体进步。从评价内容看,它是对学习结果和学习文化的评价:从学习形式维度,重点评价师生间、成员间、共同体间语言、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互动;从学习过程维度,重点评价成员间的互助,包括相互间虚心的请教、平等的交流、耐心的解释、默默的倾听、大胆的质疑、无私的奉献等;从学习结果维度,重点评价成员间的互惠,包括语言知识的习得、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形成、合作情感的升华、共同体凝聚力的增强等。

  从评价的手段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等第呈现,更需要激励性的口头语言、多样化的书面表达(如评语、评价表)、吸引学生的物化载体(如奖状、荣誉徽章)、激发自豪感的宣传展示(如广播表扬、橱窗展示、活动亮相)等丰富多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引领学习共同体良性发展和成员共同进步的辅助利器。

  实践证明,运用学习共同体于学生英语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有效解决了因学生间语言基础差异大、语言学习困难无法及时解决、班级授课制下语言实践机会少等导致的学习效率低和语言能力整体提升慢,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式单一、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缺失等问题,但在实践中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待完善。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4.

  [3]杨延从.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新型的师生交互学习场[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3-15.

  [4][7]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4.

  [5]潘洪建,沈文涛.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52-65.

  [6]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7-31.

  [8][9][10]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15.17-1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0306.html

声明:《学习共同体:英语语言能力整体提升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