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与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6-17 17:18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章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教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与教育路径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为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计发放问卷 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466 份,有效率达 93.2% 。 其 中 ,参 与 问 卷 的 男 生 占 65.09% ,女 生 占 34.91%,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各占 42.89% 和 57.11%。所调查的样本参数基本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其可信度和有效度较高。经过对 46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可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基本能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受青年大学生自身思想不够成熟稳定、社会外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程度有限,理解不够全面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17.13% 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9.9% 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10.17% 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2.8%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通过对学生是否能全面流利地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 进 行 调 查 后 发 现 ,大 一 学 生 选 择“ 是 ”的 比 例 为 21.37%,大二学生为 33.04%,大三学生为 42.5%。由此可知,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对其具体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尚未充分理解其本质和内部联系,需更深入学习和思考并将现阶段的感性认识发展成理性认识,以便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认同力度不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持认同态度:65.34%的学生非常认同,并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3.42% 的学生表示基本认同且有必要进行教育,仅有1.2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并认为无必要进行教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足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时,忠诚坚定的长征精神缺失,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匮乏,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同内化为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三)知行脱节,行动缺乏约束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程度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知行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观的践行程度为例,有的大学生忘记了学习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2]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现阶段的本职工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敬业观。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都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能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地提高个人能力,然而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甚至出现替课现象。由此可知,目前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知行脱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归因

  (一)社会层面: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3] 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与时代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也刻有时代的烙印。第一,从国际环境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增多,文化多样化带来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的多元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足,价值观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对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热衷,这样会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输出文化的背后还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宣扬的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逐渐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这类思潮对于崇尚自由、价值观尚不清晰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诱惑力极大,对其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冲击。第二,从国内环境来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情变异变质、“二代”霸气横行、舍义取利等社会问题随之产生。此类功利化的社会风气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他们中间出现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痴迷高消费的不正之风,他们越来越注重追求个人利益,有的甚至出现了 “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

  (二)高校层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意识欠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高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集中、最主要的场所,大学生接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主要源于课堂教育,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兴趣不浓。在思政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理论教学,照本宣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体性教育。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重视理论性和知识性教育,轻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缺乏实践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感觉到思政类课程只是“高大上”的理论性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求能够通过考试,并不在乎是否领悟到教育的内涵,是否应将此付诸实践。第二,教育途径不够多样化。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局限在课堂教学和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而且教育的具体内容鲜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只是比较空洞的基本内容宣传,教育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高校虽然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但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宣传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跟上学生的节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三,评价考核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目前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大部分只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情况缺乏专业的可以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是否能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更是难以把握。很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缺乏物质财力等,无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机制存在较大盲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三)家庭层面:家庭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5] 目前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其中包括缺乏对大学生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家长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不恰当。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教育阵地,家长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关注度不足。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倾向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滋生,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同时,“中国式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当今大学生在生活上远离独立,在思想上趋于自私,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严重影响。第二,家长以身示范作用发挥不足。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提出过观察学习的概念: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须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6] 学生在观察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语言表达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中受到教育与影响。家长待人冷漠,言行不一,就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现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7]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归因,本文提出应从理论教育、实际践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

  (一)内化教育,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做好高校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4] 。第一,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基于前文的高校归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要将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第二,教育过程中注重因时而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法,灵活开展翻转课堂。哈佛大学物理教师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学习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的传递,其次是吸收内化[8]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只是重视学习知识的传递,忽略了第二步的吸收内化。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具有动态性、可视性、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同时,教学视频具有交互性特点,课堂的互动得到加强,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灌输者和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增多,其知识吸收内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第三,专业课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 。高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各科教师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外化践行,促进实践养成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 大学生应树立“实践育人”的意识,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认同升华为行动践行。第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开展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国学经典诵读、人文素质系列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竞答活动等,引导学生培养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品质;利用纪念日、宣传日等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国情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组织诚信考试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寒暑假挂职锻炼,参加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走进企业、社区、基层,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现状的了解,使学生在切身实践中培养敬业务实、自立自强、诚信友善的精神。

  (三)强化建设,夯实制度保障制度是应该遵守的行动规范,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12]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强调制度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有效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强制性,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在制度要求下将教育内容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另一方面,合理规范的制度减少了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因教育者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的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确保了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和有序性。第一,积极学习政府文件精神。政府颁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工作相关的文件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践行活动中,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国家制定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规则,以政府文件的明文规定为基准,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第二,严格落实高校管理规定。相对于政府文件,高校制定的管理规定可被视为微观层面上的制度,它是高校为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制度目标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则要求。高校要按照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个人层层落实有关管理规定。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建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525.html

文章TAG标签:新时代论文

声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与教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