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7-09 17:30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现阶段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症候是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历史的肆意歪曲和诋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观造成很大的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是西方霸权

  [摘 要]现阶段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症候是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历史的肆意歪曲和诋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观造成很大的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是西方霸权长期主导下呈现“螺旋效应”、主渠道引导不足导致“滞后效应”、自媒体把控舆论导向引发“蝴蝶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只有强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网络平台建设为阵地、以理论社团建设为两翼等多方面建设,才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与保障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 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220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其伪科学的属性,对于当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症候是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历史的肆意歪曲和诋毁。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堡垒,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还关系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展现的特殊性,不在于对全体“历史事实”进行虚无,而是有选择的对某些历史进行“重评”“重写”。通过所谓的美其名曰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反思”过程,但其真实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合法性,动摇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 一) 重评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抽象人性论为原则,以学术研究为旗号,以“重新评价”为噱头,以客观主义为口号,趾高气扬的评价且虚化历史,制造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模式。一方面,促进历史进步的革命领导人和英雄被边缘化、污名化。如在“非毛化”的问题上,近年来有海外荷兰冯克的《毛泽东的大饥荒》、英国张戎和乔·哈利戴合著的《毛泽东: 鲜为人知的故事》等著作,主观故意曲解史料,抹黑毛泽东在中国领导集体中的地位。再比如宣称人体在受到机枪的冲击而不倒,这一现象严重违反了一般原则下的人体物理规律,冠冕堂皇地以科学知识的名义及粗浅的物理分析法扭曲、歪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又云弹火燃燃,神经元的反应难以控制,用一般生理学的常识否定邱少云的刚强意志。另一方面,阻碍历史发展进步的反革命势力代表被中心化。如有人在网页里肆意宣扬开历史倒车的袁世凯,卖国求荣的汪精卫才是救国救民的“活菩萨”; 提倡中国走封建君主专制主义道路的政治代表慈禧还被粉饰为“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

  ( 二) 夸大革命伤痕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历史运动而不断尖锐化。毛泽东强调,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2]631也就是说矛盾激发革命的产生,革命催化新的矛盾生成,这是社会历史的进程。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出于具体政治诉求的目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拒绝“规律”和“必然性”概念,拼命宣扬革命的“弊病”和“祸害”,在《告别革命》一书中,描绘“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二十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给中国很深的灾难”。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中国建国之后的三十年内取得巨大进步及成就,他们选择闻而不听、视而不见,见而不同,反而夸大化“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

  ( 三) 娱乐革命事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与影视娱乐业的高度发达,历史虚无主义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微博、微信、论坛以及社区等互联网媒体平台,在深具影响力的虚拟化的新媒体下已达到扩大自己的声音,侵蚀民族信仰的目的。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严肃的历史史实、著名的历史人物,均被娱乐性地加以戏说和恶搞,遭遇颠覆解构。如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问的关系”; 把《闪闪的红星》里的小英雄刻画成沉浸于明星梦的花花公子; 而“舍己救人”的雷锋玩起“姐弟恋”,“天下为公”的孙中山竟然是“恐怖分子”,更有《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等文章在网络世界肆意传播。如果仅仅以调侃、戏谑、恶搞等娱乐层面表现中国革命,将革命英雄事迹镶嵌在消费文化、犬儒文化的叙事模式之中,革命庄重的历史内容就有可能被掏空,革命历史的神圣感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会在讥笑和揶揄中荡然无存。

  ( 四) 虚化革命信仰信仰是人类在世界且创造价值的精神源泉及精神力量,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所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穿过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由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的艰辛探索、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筑建起来的,用一件件血与泪的光荣事迹构建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而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动摇大众对共产党的信任,瓦解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比如,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虚无主义的剧作中,编剧把慈禧、袁世凯等人的行为冠以“民主”“自由”“平等”的标签,用抽象化概念、空洞的理论词句来评判历史与现实,以所谓的“范式转换”“价值中立”颠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导致价值判断的标准化为没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共同信仰。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形成的严重危害

  “污古人,误今人”,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来做文章,污蔑革命先辈,丑化党的领袖,恶搞革命英雄,其本质目的是从根本上动摇党和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及文化的自信心,削弱党和人民团结一致、积极向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奋发向上的主力军,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兴衰起落,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侵蚀的首选对象,如果不能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和进行教育,后果则不堪设想。

  ( 一) 扰乱大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正确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根本事实及具体实践,这是它的本质特征。这违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3]172所谓的历史研究完全依附于自身立场,或利用党史国史中存在的失误和曲折,无限夸大,甚至上纲上线,或根据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臆想历史发展的某种可能,或运用一些经不起检验的“新资料”,妄加的 “重评”和“还原”。经过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改造,一些看法主观而又荒诞,奇谈怪论不断出世,如“解放战争悲剧论”“抗美援朝祸华论”“延安窑洞染缸论”。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指引下,无疑会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很难正确看待党史、国史,打乱了大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认知。

  ( 二) 松动大学生对中共党史积极意义的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史国史的错误倾向。党史国史就是通过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同敌对势力进行长期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历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是通过极力贬低、否认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意义,错误评价历史伟人和革命先烈,夸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失误等来损坏社会主流意识和客观历史的权威性及严肃性。对于少数缺乏成熟理智判断力且思想又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难辨是非,很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而产生对中共党史的质疑,从而严重冲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把握。

  ( 三) 动摇大学生对历史真理的坚守所谓历史真理就是对基本历史过程、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统一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活动要“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4]650历史虚无主义断开必然与偶然的关联,用历史事件多是偶然性的结果否定革命的必然性意义。如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是“一种能量的消耗”; 五四爱国运动被污蔑为“炸裂历史的引线”。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传扬的历史认知违背了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对本来符合历史发展的历史主流结论进行“历史事实的解构”和“学术话语的再建构”,动摇大学生对历史真理的认同和坚守。

  ( 四) 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合理性的践行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412道德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映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社会意识组成部分的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看到了社会存在和道德意识之间的不平衡性,妄图用社会主义道德事实的具体性、经验性来否定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的合法性。如以所谓“揭秘”“真相”为题,得出“英雄模范普遍造假”的结论,以此混淆价值判断标准,摒弃价值尺度的客观性,使价值道主义大行其道。价值相对主义的极端化会引发当代最严重的精神危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原本像“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雷锋精神是否还要坚持”基本的“道德应当”也会引发“诸神之争”,由此会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合理性的践行。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形成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54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的兴起、蔓延并不是仅仅是人为的结果,而是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根基和其特有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是多种社会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因素,是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前提条件。

  ( 一) 西方霸权长期主导下呈现“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传播学家诺伊曼于 1874 年提出的,该理论假设社会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出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会被社会孤立”的担忧,在这种避害心理影响下,人们会尽量保持沉默而倾向于群体中的“强势意见”。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际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潜移默化的反社会主义侵蚀与渗透一直从未改变,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上社会主义运动进入蛰伏期,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西化与颠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以“普世价值”的幌子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还用好莱坞大片推崇的美国式英雄主义———“英雄、豪车、美女”的组合方式打“攻心战”,更用历史虚无主义来质疑中共党史、国史,诱骗青年动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某些大学生开始对我国近代史进行所谓的全盘反省,部分大学生在“沉默螺旋”效应下会形成对西方世界的向往、迷恋和崇拜,更进一步的被西方意识形态“灌输”和强化。

  ( 二) 主渠道引导不足导致“滞后效应” 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及重要阵地。当前高校“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高校大学生了解“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8]。但不可否认,目前包括“纲要”等思政课主渠道发挥效果欠佳已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生活结合不够紧密、部分教学话语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部分教学理念相对于新媒体技术发展稍显滞后等。大学生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总是最敏感地反映时代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思想理论课无法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准确讲授,无法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就有可能使他们对原先所接受的教育理论和内容产生怀疑,使历史虚无主义趁虚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侵蚀。

  ( 三) 自媒体把控舆论导向引发“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于 1963 年提出在“混沌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初始条件的细微偏差可能形成狂风暴雨式的连锁反应。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形式,最大化的影响着公共舆论导向和价值判断。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媒体的自身属性,扫除了多种限制因素驶入高度自由化的传播及发展状态,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白热化的新特征。其各种观点在看似合理的学术推理之下,在荒诞不经的说辞掩饰之下,致使大学生受其蒙蔽,难以正确辨识其本质与危害。借助自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运用图文并茂的小段子、说唱摇滚的小视频、带有“学术面具”的文章来炮制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在自媒体平台出现后很容易得到海量转发并呈幂次倍网状增加,即便事后能够揭露其虚假性,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很难挽回。在此期间,一些网络大 V、意见领袖等在网络上煽风点火,借助自媒体平台上极力推销贩卖这些野史、趣闻来赚取眼球、增加知名度和曝光度。大学生由于缺乏对“正史”的系统了解,他们对标新立异和独到精辟的见解表现出盲从,很容易被“时尚化”包装后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蒙蔽,从而有可能扭曲他们原先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强化了错误观点的接受效果。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影响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历史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永葆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通过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解构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认同,从而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公信度。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堡垒,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还关系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 一)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营造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主义侵袭的“盾牌与铠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重在建设,从文化学的角度说,“校园文化乃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9]因此,发挥校园文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遏制作用,就要着重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是校景观、校史校徽等带有文化元素的物质存在,具有承载历史、见证历史、熏陶感化等功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在景观设计中可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史馆、纪念亭、纪念像等,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神经中枢,包括校园历史文化和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规范体系,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本质及个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弥散在校园各个角落,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地熏陶作用,通过这种隐性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进行引导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驱动,通过建立完整严谨的规章体系,构建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完善校园文化队伍建设从而推进校园文化的改造与校园文化的宣传,可渗透性并持久性的对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及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 二) 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形成迎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大脑和拳头”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2]708“思政”课是传输主流价值及加强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渠道,而在四门课中,特别是随着“O5 方案”出台的“纲要”课是最重要的课程,是一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化教育课程,旨在传授大学生历史常识、培育大学生历史感、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因此,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发挥“纲要”课课程优势,强化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一方面,强化针对性,凝练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抓住历史主线,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和历史情节来凝练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唤起学生的初始记忆。另一方面,把握准确性,创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方法。针对将历史知识庸俗化、恶俗化甚至媚俗化的行为,要坚决的予以抵制,坚持课堂叙事“让史实说话,让历史说话”,用客观历史事实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娱乐历史的错误言论。最后,加强实践性,开展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教学。例如,在讲解红色文化时,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感受革命活种代代传递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历史革命文化及遗址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引导感化功能。

  ( 三) 以理论社团建设为两翼,构建迎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脊梁与骨架” 2015 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10]理论社团( 又称为“红色社团”或“理论学习型社团”) 是研习、钻探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开展历史教育的学生组织,被看作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互作用的“第二课堂”,通过在理论社团的学习与交流,能够促使大学生高效的夯实理论知识,深化政治内涵,并自觉性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方面,发挥理论社团的学习机制,厚植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优势。通过多样的方式及途径传递正确的理论知识,例如学生组织可以自发的开设专题研讨会、理论宣传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历史教育,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大脑,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及观点,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更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历史。另一方面,构建朋辈互动机制,巩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群众优势。理论社团的首发起者多先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人格魅力及群体感染力,因此要善于运用自身优势做好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当下受欢迎的新媒体新技术,从而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加入朋辈团体,将思想性、教育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社团的实践活动当中,激发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 四) 以网络平台建设为阵地,设置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进攻的“防护墙和护城河” 习近平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11]198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平台上沉渣拨起对大学生历史观认同所带来的危害,高校必须牢牢掌控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言权,踊跃争夺自媒体平台的舆论制高点,设置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进攻的“防护墙与护城河”。一方面,开设校园新媒体教育栏目。在校园教育平台上开设关于党史国史的特色主题专栏,创立电子版的相关著作及通俗读物专栏,设立放映弘扬家国情怀的正能量电影专栏,增加教育栏目的多样性及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政治工作输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加强校园安全网建设。加强大学生相关“圈子” 的过滤、筛选与管控,依法屏蔽和封锁新媒体空间中散播的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并对传播谣言者要认真处理调 查,以 儆 效 尤。最 后,培 育 大 学 生“意 见 领袖”,正确引导舆论。发挥当代大学生骨干的榜样示范作用,有效的通过榜样力量渗透、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按照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对我国的党史、国史、军史、在网络上义正辞严地宣讲,对一些英雄和英烈所造成的误解予以澄清。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Z].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价值主体意义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689.html

文章TAG标签:大学生论文

声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