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8-09 17:06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当今信息量大而课内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

  摘要: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当今信息量大而课内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通过整合创新产生新的教学推动力。对分课堂强调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教育教学活动回归“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双边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学习;内化吸收

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时代进步、授课内容信息量大而课内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首先,教师或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或重视科研轻视教学不乐于教学投入,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能力培养。其次,学生基础薄弱、课堂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屡见不鲜,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又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否则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很快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我国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单靠“满堂灌”完成的。再次,采用“一考定乾坤” 的课程考核方式,学生通过考试前一两周的“突击”,即可在课程终结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从而降低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对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2] 。首先,把课程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内容完整的不同单元。每一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先在课上进行讲授,讲授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讲授内容框架、重点、难点,并引出自学内容。然后是学生内化吸收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借助于MOOC或者云课堂,对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消化,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最后是课堂讨论阶段。

  对分课题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翻转课堂”[5]也是不相同的。翻转课堂注重先学后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制作成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外或家庭中进行自学和练习内化。课堂上师生进行交流碰撞的一种教学形态[6] 。对分则将教学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不同阶段,强调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内化吸收,规避了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茫然状态。

  二、对分课堂的优缺点

  1.降低教师讲课负担,促进教师自身提升。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时间一半分给学生,教师单纯的授课技巧要求降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讲课负担。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新概念、新问题的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果教学上只是单向的灌输,教师缺乏对现有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更多思考,缺乏对课程难题的挑战,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但是教师为了能够讲出重点、框架以及引导学生自学和有效讨论,需要更加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水平。同时,学生的课堂提问与讨论,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利于教师及时更新知识。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递”但忽略了“吸收内化”[7]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性化吸收(基础不同的学生所用自学时间、形式不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师通过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作业,督促学生认真、主动地学习。在规定时间段内什么时间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多少,学习的手段是什么,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分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自然进展和思维能力[8] 。

  3.锻炼学生表达判断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学生在隔堂讨论环节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增强对内容的理解,答疑解惑。如果时间允许,还有课堂展示环节,此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不同组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论,既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同学友谊,又加强学生对讨论内容的领悟深度。

  三、对分课堂的实施对策

  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支持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教师解决如下问题: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实施引导性教学。传统课堂是单向传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学习;而对分课程,师生是课堂的共同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实施,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简单地进行知识灌输,要着重学生是否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学广度与教学深度分别代表着课堂教学的量与质,在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教师既不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教学深度,又不能因为对局部教学问题的执念而空耗课堂时间[9] 。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多元化,很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教师需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精简课堂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自学。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特点,精简讲授内容,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讲授本单元内容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采用“抛砖引玉”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目标性引导。同时,教师将难易合适、具有探索性的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3.布置适量课后作业,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有待于提高,教师在内化吸收阶段要加以督促。教师通过布置形式各异、难度适宜的作业,如英汉翻译、读书笔记或者思考题等,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指导学生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为隔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4.设置合理讨论主题,有效讨论共同提升。为避免讨论课形同虚设,教师需设置合理的讨论主题(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引导并控制学生讨论进度和效果。讨论时,可按照学生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将4—5人分为一组,确保成员之间合作愉快,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合理分组才能够兼顾所有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小组讨论意见。如课堂时间允许还可进行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第二层次的深入互动交流,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与共同进步。

  5.实施过程化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即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发挥考核的诊断、激励和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提升教学质量[10] 。每一单元,学生都会以作业和讨论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作业、讨论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创造性等都作为学生的成绩评价因素。课程结束后,每名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大作业,考核个体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应付考试、高分低能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四、结语

  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试图从根本层面上摆脱我国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2]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不仅能够完成知识的传递,还能够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技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3,(5):33-35.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相关推荐:免费的教学改革论文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969.html

文章TAG标签:教学改革论文

声明:《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