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高校育人中立德树人“德”之思想内涵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8-13 15:13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立德树人是一个贯穿各教育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样的德,也就是德的思想内涵。本文从立德树人实施背景、理论基础和育人目标三个方

  摘要:立德树人是一个贯穿各教育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样的“德”,也就是“德”的思想内涵。本文从立德树人实施背景、理论基础和育人目标三个方面,研究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关键词: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精神本源;核心价值

立德树人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在国内教育界便掀起了研究热潮,近几年关于高校立德树人内涵研究资料也已非常丰富。立德树人是一个贯穿各教育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且有育人成效绝不是易事。而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样的“德”,也就是“德”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树什么样的人做到心中有数。

  1 立德树人实施背景

  1.1 政策背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化了这一要求,并且明晰了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这四个字提醒我们,立德树人决不是仅仅培养有道德品质的人,这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根本指向和教育核心。 1.2 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病在于重视专业与学科建设,轻视育人工作。甚至长期存在着将育人工作剥离专业学科建设,导致“成才”与“成人”工作两张皮、不同步。这根源于现代高等教育专业高度分化和学科建设的指标导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有一个精辟的判断: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让我们更加切身感受到 “立德树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面对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应对激烈的竞争,适应产业升级、智能时代,还能对人类发展有益。

  2 立德树人理论基础

  事实证明,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德育问题,而是全面树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之“大德”。而这个大德是什么?笔者认为应结合中国国情、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特征,还要兼容人类普遍发展规律,适应人类共同情感。

  2.1 中国文化精神本源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博大精深。若要论“德”之内涵,则实际上是渗透于中国文化精神本源各个方面。即便是在现代文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仍渗透于社会人伦方方面面,处处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因此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研究,当首先将中国文化精神本源作为第一项理论基础。但是如何把握它的全貌和深蕴则是一大难题。应找出一把“总钥匙”,以此解锁中国文化迷宫。而这把总钥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钱穆先生在九十五岁时经历了人生最后一次的彻悟。这次彻悟一经公开发表,便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极大震动。季羡林、张岱年等学者纷纷表示赞赏与认同。钱穆先生这次彻悟是什么呢?他悟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 [3]。上至中国文化发展起源,如上古神话,下至儒释道思想,可以认为中国文化皆发端于此,并沿着这一脉络不断发展。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这个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知识文化,更要有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第二大理论基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核心价值观托起伟大中国之变,催开人民幸福之花,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致力于建设和谐家园。让学生理解这一核心价值观以正治国、法护民权,追求社会和谐的最大公约数,让自由之光照耀大地;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忠诚效国、心怀敬业,以诚信处世立身,以仁爱为怀。高校立德树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要,这样育人工作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5]。

  2.3 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一生专注于研究人类道德认知发展,他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含了惩罚与服从阶段和功利与交易阶段。儿童时期意识不到社会习俗、秩序、法律等抽象概念,做事完全从趋乐避苦的天性出发。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个体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用社会道德、制度和法律来约束自己 [6]。这一水平包含人际协调阶段,按照父母、老师、同学的标准来做人,以及社会制度和良心阶段,恪守秩序、维护社会群体利益,知法守法,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在其第一阶段,人会在良心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时遵从前者;第二阶段个体能进入普遍伦理阶段,他会跳出一时一地的社会秩序,从全人类角度考虑道德问题。也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说的具有超越性、普遍性的“良知”。历史上的中外圣人贤士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以及耶稣等能达到这个阶段。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是这项任务的应有之义。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利于我们摸清人的发展成长规律,便于考察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逐渐找到将立德树人落地实施的途径。

  3 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事实上,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就直接体现了立德树人“德”之内涵。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具体而言,全面发展应是什么程度呢?十九大报告已指明—— 德智体美劳,这是对幼、小、初、高以及大学等各阶段而言的。针对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想用另一个维度来概括 ——有道德、有人格、有智慧。家国情怀、心怀仁爱、追求公平公正以及人类良心,这是有道德。志于道,立于礼,不畏不惧,坚持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这是有人格。能够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站在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泽善固执,贵和尚中,从全人类角度考察主客观世界,这是有智慧。

  综合看来,当下大学生身上种种弊病,大学生内心的迷茫、价值缺失、缺乏自信,并不只是单纯的道德问题。那些每天浑浑噩噩,捧着手机度日的学生,那些被一夜暴富神话蛊惑,陷入传销或校园贷的学生,那些具有爱国情怀却被不良势力煽动利用的学生,未必就是恶人,观察他们的成长历史,甚至一直都是在奉公守法的正常轨道上行走的人。表面上看,他们的一时“脱轨”是恰逢不良契机的偶然,实际上还是人格不健全、人生大智慧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N]. 中国教育报,2017-8-9.

  [2] 李冬影.人本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J]. 明日风尚,2018(6):211-211.

  [3] 袁贵仁 . 人的哲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相关推荐: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990.html

文章TAG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声明:《高校育人中立德树人“德”之思想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