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8-24 13:58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和发展,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的新载体,这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高校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和发展,“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的新载体,这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的特征及其现状,认为当前高校应改变传统舆情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若干机制,旨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 融媒体; 高校; 网络舆情应对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社交化)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观点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影响着社会舆情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高校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融媒体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并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特殊性:多元化和虚拟化 一方面,与普通群体相比,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热点事件敏感,热衷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寻求心理上的成就感和广泛认可。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时期,社会认知水平有限,面对海量化网络信息时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片面的言论。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中,传播主体摆脱了真实社会身份的束缚,隐匿了真实所在地,使大学生放下内心防备,随地、随心地发表观点,宣泄情绪,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匮乏,公德心缺失,责任意识浅薄,很容易导致舆情事件或片面失实,或负面虚假,甚至出现反动言论,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朝极端化方向发展。

  (二)传播内容的不可预测性:海量化和复杂化 随着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逐步实现了信息海量化。相对于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融媒体时代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实现了超时空传播。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高速获取和实时更新,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传播内容缺少“把关人”,也使传播内容存在大部分虚假信息,低俗、粗制滥造,备受诟病。

  (三)传播媒介的融合性:叠加化和即时化 传统媒体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差、信息传递慢等“单一直线式”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时代衍生出种类更加丰富的传播媒介,如 QQ、微信、微博、论坛、抖音等,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实现了双向互动甚至是多项互动,在接受消息的同时,还能够共享、转发、评论,使高校大学生在高校舆情事件中充分参与,获得绝对“话语权”。而传播方式的叠加性使信息实现交叉传播,高校舆情事件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井喷”状态,快速发散传播,,使舆情产生滚雪球效应,造成共同关注。

  (四)传播效果的广泛性:群众化和盲目化 在融媒体新环境下,高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得到曝光传播和发酵后,迅速将民意汇聚,形成舆论。由于高校学生群体拥有相似的喜好、兴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面对高校舆情事件容易产生共情,形成受众心理,产生跟风式关注和评论。高校大学生是使命感的群体代表,喜欢担任社会正义者这一社会角色,再加上他们的“愤青”情绪,成为表达网络事件或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人。但对一些舆情事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分析问题,也容易收到网络中一些不法分子的错误引导和煽动,对舆情事件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缺乏重视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彰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高校已经逐步失去掌握舆情事件的主导权,高校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仍有许多高校对舆情事件缺乏重视和关注,思想观念老化,危机意识淡薄,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抱有侥幸心理,放之任之,采取不作为的方法,结果导致事态扩大甚至酿成重大舆情危机事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机构不健全 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宣传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高校内鲜有设立舆情管理研究机构,多数高校在面对突发舆情事件时,往往只是采取辅导员约谈和教育、强制删除负面评论、层层压制等粗暴单一的方法,采取淡化,回避等冷处理的态度,以删代导,以堵代疏,这些工作手段都属于阶段性,缺乏持续性、专业性和常态化。一旦高校爆发突发网络舆情事件,高校专业机构匮乏,增加了对高校舆情时间的应对难控性。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首先应该健全思政教育的引导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占领网络舆情主阵地,并要积极探索出一条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为高校的舆论引导提供思想保证。同时,高校应从学生中挖掘出品学兼优,具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干部作为意见领袖的培养对象,并展开专门、专业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勇于发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高校也要善于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将官方的舆论引导和民间引导相结合,加强对校园舆论进行有效调节和合理引导,控制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把握舆论主动权,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避免爆发舆情危机。

  (二)建立专门舆情工作机构 高校应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对舆情的专门科室,拥有相应技术支持的网络舆情相关软件,培养提高舆情工作人员应对高校舆情事件的相关理论和能力水平。培养组织一批学生干部队伍,深入学生群体中去,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着力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具备“防、控、导、查、研”五个方面能力的舆情工作队伍。在网络舆情环境中,高校要积极维护校方发声的官方渠道,搭建多种权威消息发布平台,在发生突发舆情事件时,做到准确、及时地公开突发事件真实全面的信息和进展,提升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帮助学校师生对舆情事件进行理性看待和合理判断,掌握舆论话语权和主导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27].http://www.cac.gov.cn/2019zt/cnnic43/index.htm.

  [2] 张允峥,肖巍.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2):95-97.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相关论文参考网络传播论文投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075.html

声明:《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