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1-04-14 08:35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17 年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17 年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时代发展同步,落实心理育人,高校迫切需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元素,开创心理育人新局面[1]。

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心理育人,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鲜明特色。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不断坚定育人导向,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才能发挥心理育人的重要作用。

  ( 一) 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我与社会、自然等客观世界的关系[2]。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另一方面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在新形势下,高校从心理育人的角度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回归到育人导向上,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 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及时规避心理危机,培养健康心态[3]; 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心理育人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彰显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承载的深厚价值意蕴,不但可切实预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可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理性包容的健康心态,进而发挥意志与信念的导向价值,将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心理育人的各个环节,最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三)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高低,关键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准则的内化程度。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所在。事实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天然地承担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圣使命,它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需求出发,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4]。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师更好地了解并指导学生提供了思路;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层面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二、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 尚未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受多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心理育人的共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高校心理教育教学指导规范,各高校只能自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专业化,甚至部分高校完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心理教育流于形式。高校辅导员和教师普遍对心理育人存在认识偏见,狭隘地认为育人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他们也缺乏与心理育人重任相匹配的专业化知识储备。高校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也并未认识到心理育人的系统性特征,对自己肩负的心理育人义务与责任认识不清,低估甚至忽视了自身所能发挥的心理育人功能,导致心理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直接降低了高校心理育人的成效。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面授为主,形式及内容单一,缺乏课外指导和充足的线上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侧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不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吸收和积极乐观态度的感受体验,导致课堂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二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几乎所有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辅导都采取心理咨询方式,即学生发觉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并主动去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辅导或治疗。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很难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此外,部分高校还会采取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和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方式,但这两种教育方式不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效果不甚理想。

  ( 三) 心理教育活动育人成效不明显高校心理教育活动主要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心理教育活动依然存在形式主义严重、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方面,不少高校近年来都纷纷以每年的 5 月 25 日(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周或心理健康月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辩论赛、心理电影评论、心理成长涂鸦等,但这些活动又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化问题严重,不重视后续跟踪反馈,没有真正检验活动在大学生心理成长方面所发挥的实际效果,也没有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关怀和行为矫正等[5]。

  三、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在新形势下,为更好地落实心理育人,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重重困难,高校要积极采取将心理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心理育人活动、强化师资和咨询队伍建设等策略,努力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 一) 突出心理育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高校要将心理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引领。第一,高校要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心理育人意识和能力。要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自觉提升心理育人意识,深刻理解心理育人的内涵和意义,自觉将育心与育德统一于日常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7]。第二,高校各部门、责任主体要加强协同,形成心理育人合力。一方面,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做好有关心理育人的顶层设计与决策,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教师要深刻认识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管理育人等九大育人体系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动与各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协同合作,形成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各界心理育人的优势资源,形成高校心理育人新局面。

  ( 二) 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第一,为更好地落实心理育人,高校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严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和资源,提升心理育人实效。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交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掌握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缓解社交焦虑的方法时,除了教给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正确的待人态度,也要强调诚信、友善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坚持的准则。第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心理健康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心理训练。例如,拥抱可帮助人快速走出创伤,与他人重建信任。在拥抱的过程中,受伤的一方容易重获安全感,更容易接纳自己,理性看待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为此,教师首先可选取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曾经受过的伤或无法弥补的遗憾等,接着让学生尝试与同伴拥抱,缓解自身的心理创伤,进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将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 三) 丰富心理育人活动,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心理育人活动中积极结合学生实际突出人文关怀。第一,教师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并从需求出发丰富心理育人活动。教师可选取人际交往、自我幸福感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指导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可设置主题让学生自导自演心理情景剧等,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相应的心理感悟,使活动自身要表达的价值观在无形中内化到大学生心中; 在顾及大学生普遍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发展需求,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心理辅导。第二,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有关心理成长的课外实践任务,包括撰写个人某一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普查、与同学分享自身有效的心理减压方法等,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并将实践任务与大学生学分挂钩。第三,教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等,为其量身打造实践主题,具体过程由学生自主计划并实施[9],教师则要做到有选择地指导大学生自主实践。可根据学生实践方案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他们提供心理训练内容的建议,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适应环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一项需要深入学生心灵的工作。立德树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任何偏离心理育人目标的工作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需进一步强化育人价值导向,突出育人价值理念,重塑育人价值内涵,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将心理育人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章少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2020( 6) : 80-82.

  [2]刘姗姗. 哪些心理问题容易困扰大学生[J]. 人民论坛, 2019( 12) : 136-137.

  [3]严丽文.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 4) : 84-86.

  [4]卢爱新. 对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本土化模式发展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16) : 36-38.

  [5]陈婷. 大学 生 对 学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服 务 的 认 识 调查————以吉林省某高校为例[J]. 黑龙江科学,2020,11 ( 9) : 146-147.

  《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来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杜 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6296.html

声明:《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