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生物类研究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8-06-27 16:00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现如今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数量众多,因此也存在需求量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下面文章就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

  现如今生物类硕士研究生数量众多,因此也存在需求量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下面文章就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培养健康思想意识、调整培养结构、健全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对生物类硕士研究生进行优质化教育。

  [关键词]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就业

  一 、所面临的问题

  (一)研究生数量多、就业渠道少

  目前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1.1万人,应届毕业研究生55.2万,新招收研究生为64.5万人。所以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人数为200.4万人。同时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部分农林院校或从农业部划转教育部,或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失去了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联系后,原有的学科面窄和服务面窄的劣势开始凸显。同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类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民营的生物研发、销售企业的数量较少,而相对应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岗位有限。此外,硕士研究生如果选择在国内就业,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虽比本科生学历高,但比博士学历低形成了较窄的就业渠道。

  (二)知识技能与需求脱节

  在我国生物企业属于新兴产业,且属于智力密集型企业,具有研发和产业化周期长、对人才操作技能要求高的特征。同时,由于发展的历史较短,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存在較多问题,尤其在对人才需求上要求更高,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开阔能力。目前我国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大环境下,普遍存在课业负担重、研究任务紧、实践时间短等特点。多数院校硕士毕业要修够一定的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四或六级考试,发表一定级别的科技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临近毕业还需要时间准备毕业实习,读博或就业考试等,均需要大量时间,因此,硕士研究生真正投入试验研究接收专业训练的时间极为有限,最终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与专业要求不能形成完美对接,尤其表现为实践经验的不足。然而相反的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为:具备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能够自如地用英语进行外事交流,熟悉各种办公和统计分析软件;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即兴汇报或提交文字材料。然而目前高校生物类专业硕士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和技术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三)待遇预期与现实的偏离

  从大学到研究生毕业共七年时间,对于学生家庭来说总体开销较大,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毕业生和家长都期待工作后有较高的收入回报,而与生物类专业对口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从全国总体来看其工资水平偏低,以哈尔滨为例,硕士毕业生工资约5000~8500元,而生物科学类的本科毕业生工资水平则为4000~8000元左右。这可能与我国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相对不成熟有关,即使进入事业单位、企业、研究机关,可能还会出现按照工龄、职务等因素的薪酬差别,不能即刻实现硕士研究生价值的合理回归。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科90名硕士毕业生的去向统计获得的数据可以发现: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企业两个方向,其次职业为高中生物学教师,而其他职业去向比例较小。而且薪资水平主要集中在四千到八千元之间,而只有通过技术入股形式获得薪资才较高。而技术入股则要求研究生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高科研素质,能够快速获得回报。

  二 、可采取的对策

  (一)调整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是解决生物专业人员就业的根本。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生物人才,应是高校生物教育改革的根本。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从事生物产业研究生产和经营的人数有1.7万人,仅为美国从事该产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我国目前从事生物产业方面的人员,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才,都严重不足。

  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为此,由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三方协同做好生物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积极推进产学研平台的构建与孵化,将生物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逐步实现生物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提高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各界人士中的认可度,不失为提高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的举措。破除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困境,产学研合作教育应该成为重要的路径。美国安提亚克大学采取的“学习--工作--学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解决就业率低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二)健全专业和学位的评价体系

  目前,多数培养单位,对生物类硕士的评鉴体系单一化,通常会仅仅以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档次为唯一标准,这样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促进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而是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功利性,让学生只是针对本学科的前沿或者热点问题盲目追踪,忽略了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通常会出现在研究课题虽然显得“高大上”了,但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固化了思维方式,所以建立完善、健全的培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通常我们多年采用的多级管理制度,即:互选、课程质量评价、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会出现严重的形式化问题,例如:在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检查等环节往往会出现走过场、重形式等问题,所以健全的培养体系不应该是制度的多少,而应该是执行的力度,同时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即:论文可以制定绝对盲审制度以及毕业后追踪制度,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即使毕业也应该严格按照追踪制度进行召回。或者可通过构建健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从而培养更高级的基础应用型人才,避免造成学术过剩,从而在庞大的硕士队伍里产生更多的优秀的研发型技术人才。同时形成针对不同需求的培养和评价体系,以便有针对性的人才输送。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已经废除将硕士研究生发表科技论文与学位挂钩的政策。即已不再硬性规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数,学生“零”论文,也可获硕士学位,使硕士研究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同时,高校的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应对市场的需求,不仅在学业上专而精,而且更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应对生物类行业的发展现状,不仅仅只注重理论研究,还应该注重一定程度的产品研发,从而与企业有效的对接。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降低培养质量,而是松绑,培养更高质量的硕士。

  (三)解放思想,改变意识观念

  甚多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性不强,无法认清就业形势,自我定位模糊,最终导致在思维方式上不够开阔,竞争意识不够强,所以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同时存在心理素质弱,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因此应该更注重综合人为素质的培养,尤其对就业意识、竞争理念、创新思维等都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教育。积极引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利用多种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来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并结合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研究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创业人才,创造更多财富。

  参考文献

  [1]严希海.构建生物企业战略安全体系的重要性[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

  [2]唐知然,周游.生物学专业近十年毕业研究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6(23).

  [3]火慧琴.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的就业形式与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丁晓丽.高校为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创造条件之途径[J].黑龙江教育,2010(4).

  [5]徐波,李烨青,周通,钟平安,李昆太,黄林.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大学教育,2017(1).

  [6]谭芸,赵启泉.生物类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8(8).

  [7]李善妮,吴坤陆.国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生命的化学,2016(04).

  相关范文阅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教学内涵

  这篇教学论文投稿发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教学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 强化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运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论文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8908.html

声明:《生物类研究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