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7-18 13:53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育公平关系紧密。教育公平关系到人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教育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推动

  摘要: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育公平关系紧密。教育公平关系到人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教育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推动农村教育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保障每一位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增强,教育投入的增大,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我国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对于部分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持,大多体现在经费投入及教育立法等政治层面,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却往往被忽视,而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教育的信息化。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意义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要在我国“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2]可以说,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大会在1948年12月通过了著名的《世界人权宣言》,其中提到:“人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从此,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教育公平的内涵却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情、理以及相关事宜界定不一,存在着不同看法和争论,但普遍认同教育公平应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追求教育公平,其最终的目的便是追求结果公平。从某种意义来说,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关照,故其存在形态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3]当然,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统一,我国的教育公平水平正不断上升。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一直孜孜追求教育公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民主思想,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则提出,要以法律来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人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1.教育公平是人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前人们对人的发展,已取得两点共识:(1)人的发展主要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性发展;(2)对人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有生物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其中生物遗传因素是前提,环境因素是条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核心要素。无论是发展的具体指向,还是发展的影响因素,均离不开教育。目前,我国的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由此也造成了各地区受教育程度先天性不均衡,而这种现状势必也会进一步影响该地区公民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如何缩小并进一步消除这种现象?显然,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社会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习总书记在2013年9月,于“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说道,中国将“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4]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社会公平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个体拥有社会资源的公平,即个体基于其能力而拥有确保其生存、促进其发展的社会资源,而非其他。但个体的能力并非天生,而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直接相关,即个体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影响其能力的发展。由于教育资源的投资与关注,存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使得出身环境不同的个体,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差异较大,能力发展也就不同,最终导致其拥有的生存、发展方面的社会资源不同,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就是从起点开始,让人们不但要“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上学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能力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能够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且教育质量低下,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代在发展进步,这些不和谐声音急需解决,教育公平应该提高为国家发展的国策。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这块基石,而教育自身的公平更应该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

  3.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民生问题就是百姓的生活与发展问题,与个体所能享有的社会资源直接关联。而个体所能享有的社会资源,一方面与社会资源的总量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有关,而这需要教育提供支持,为城市、农村以及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不但“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促其发展,这就必须做到教育公平。社会资源的分配,应建立在基于个体能力的基础上,辅以必要救助,体现社会公平。而个体能力的发展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直接相关,即个体能力发展与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关,必须杜绝因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个体能力发展受限,进而影响获得社会资源,最终影响其生活与发展。所以,社会资源的分配需要教育公平。

  另外,作为先天条件相等的个体,无论是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应该获得相等的教育待遇,获得广泛的教育机会公平。在我国,不仅区域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城市与乡村、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都存在有不小的差距,以至于部分人群难以获得合理的教育和扶持。虽然我国在不断改善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但这种不公平现象既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不满,也给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压力。因此,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和战略发展支撑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上学好”,促进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诚如习总书记再三强调,“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应该成为实现社会建设的需要。[5]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公平

  九年义务教育已在我国普及多年,带有公益、普及、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强有力的体现,本就秉承着教育公平的原则。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实施,我国平均人口素质得到大幅提高,教育的成效初步显示。然而,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依然不能完全实现公平化。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3万亿,然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占比不足30%。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巨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必须找到新思路和新办法,教育信息化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前置条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途径。教育公平问题俨然己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话题,而教育资源开放则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力武器。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NG曾说过:“我们推行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所有孩子都拥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而高质量的教育不是只为精英和享有特权的人准备的”。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为平台,传播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破除地域、时间等因素对教育资源传播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与国家发展,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

  1.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教育内部公平

  农村的教育公平可以体现为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是指农村地区教育过程中农民家庭之间所享有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公平。[6]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内部公平正在良性发展。然而,受到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的先天局限,很多问题却是久病不医,甚至成为了沉疴。

  随着电脑的普及及互联网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异军突起,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教育难题。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学校管理工作模式以传统的垂直型模式为基础正在多维度地进行变革,最终向水平模式、双向交互型模式转变,并逐渐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就体现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信息传递方式和更加民主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在同一区域内,城乡教育公平的保障,可以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以及新型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策略的推广得以实现。

  另外,在新时期,新型的知识传播形式正在得以迅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网络学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类信息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逐渐丧失,教师成为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师生关系更加趋向民主平等,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组织时间更加充裕,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通畅,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的内部公平得以推进。

  2.教育信息化促使农村教育外部公平

  教育系统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各行各业乃至各部门的响应和配合,而教育信息化便是联系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系统的一个有力纽带。如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也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便需要与通讯部门的通力合作。而通过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新型监管形式,则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协调。另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广泛实施,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又称为网络教育,常常利用电视或者互联网为媒介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它对固定教学地点要求不高,对时间的要求比较宽松,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后产生的教育新模式。从农村教育公平角度来看,远程教育的产生一方面加强了城乡与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又打破了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因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地域、学历的限制,而师资方面能够得到保证,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每一位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缩小了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目前,远程教育已然在大力发展,教育系统内部及社会各部门正在整合资源共同推进,“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中国教育之梦终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因此,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改变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互动,消除数字鸿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教学服务,最终促进农村教育外部公平。

  3.教育信息化和新型的教育不公平

  到目前为止,教育公平提倡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平等的接受教育并获得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层面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因为使用者的客观情况不同,教育信息化势必也会在局部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技术和在线内容的不易获取正在增大长期存在的学习鸿沟”。信息化作为教育公平的助推器,但“数字鸿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有可能使信息化的努力成为徒劳。由于受家庭条件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并不是惠及到所有的学生身上,甚至“一些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信息技术完全无关”。[7]我们预设的理想状态是给每个学生提供等量等质的信息资源,可在现实中,无法获取信息的学生依然无法享用这些成果,并由此造成新的不公平。

  总之,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失衡性,与人民大众对优质教育渴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教育的根本矛盾,我们必须大力普及信息素养教育,下大力气建设数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并保障每一位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7):69-7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J].求是,2011,(19):59-61.

  [4][5]引自网络,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1/c_1112561530.htm.

  [6]朱国华.农民认知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23.

  [7]向雯,李永乐.教育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J].商品与质量,2011,(01):15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9788.html

文章TAG标签:信息化论文

声明:《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