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华北地区震后早期余震概率预测策略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9-11 08:59 隶属于:社科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中强地震发生后,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或强余震严重影响抢险救灾人员工作的开展,及时发布可靠、有效的早期余震预测权威信息,对震情跟踪、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和震区秩序维护等

  中强地震发生后,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或强余震严重影响抢险救灾人员工作的开展,及时发布可靠、有效的早期余震预测权威信息,对震情跟踪、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和震区秩序维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系统地考察中强震之后的余震短期概率预测情况,以期构建适合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可操作余震预测模型(Operational Aftershock Forecast,OAF)和余震概率预测策略。

震后早期余震概率预测

  在研究区上,选取了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且存在诸多城市群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雄安新区等重大发展战略而构造活动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在技术层面上,选用国际上通用和可比较性的 R-J 模型、以及具有可充分利用不完整地震记录技术优势的 Omi-R-J 模型在华北地区进行比较测试,并利用国际“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CSEP)计划中针对性的 N-test、T-test 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效能评估,分析、总结华北地区余震概率预测策略。

  在数据上,使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全国统一正式编目》地震目录,并利用 Gardner-Knopoff 方法,纬度-时间图、经度-时间图以及震中分布图相结合的自然边界法,“震级-序号”法选取了 1970 年以来的 24 个 4.5 级以上的地震序列开展余震发生率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华北地区 24 个地震序列在 0.05—5.00 天时间段内,以 0.05 天为步长,进行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并使用针对性的检验方法(N-test、T-test)进行效能评估以及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获得如下几个方面认识:

  对在震后早期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R-J 模型、 Omi-R-J 模型对所选序列早期阶段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平均有效率分别为 77.0%、 87.9%,R-J 模型预测“过少”的失效比例低于 Omi-R-J 模型,而 Omi-R-J 模型预测“过多”失效比例明显低于 R-J 模型,从总的预测效能来看,Omi-R-J 模型明显优于 R-J 模型;随着 2008 年之后台网的快速发展,地震序列的预测效能得到明显提升,R-J 模型在 2008 年前后的地震序列平均失效率由 27.0% 变为 7.7%,而 Omi-R-J 模型在 2008 年前后的地震序列平均失效率由13.3% 变为 8.9%,对 R-J 模型较 Omi-R-J 模型影响更大一些,从侧面也说明了早期余震记录的不完整性对新发展的 Omi-R-J 模型影响更小一些,同时监测能力的水平也是制约地震预测效能的一个关键因素;采用更为严格的“地震信息增益”(IGPE)和 T-test 检验方法,结果显示,从华北地区地震序列总体预测效果来看,在 95% 的置信区间上,88.2%(15/17)的余震序列中 OmiR-J 模型的早期预测效能优于 R-J 模型。

  作为华北地区震后早期的余震概率预测的可能策略, Omi-R-J 模型更适合在震后短期内(2 小时内)迅速开展预测、评估,利用 R-J、Omi-R-J 模型分别重点关注“不高于”、“不低于”相应预测地震数目的底线思维,或许可为震后应急提供更有效的科学价值。

  华北地区震后早期余震概率预测策略研究相关参考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及其进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sklw/12201.html

声明:《华北地区震后早期余震概率预测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