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选择带来的阶层区隔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8-08-16 15:27 隶属于:社科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让人们更便捷地接触和利用传媒。城镇青少年生活软环境的变化,让网络在精神世界的比重增加。各种工具、各种资源的使用门槛都大大降低,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让人们更便捷地接触和利用传媒。城镇青少年生活软环境的变化,让网络在精神世界的比重增加。各种工具、各种资源的使用门槛都大大降低,然而媒介的选择和使用让“知沟”扩大。知识存储量较少、较难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的一代人成为父母后,会将信息格差传递到下一代。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造成信息格差,逐渐产生阶层区隔。加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必修课。

  关键词:知沟,阶层区隔,知识格差

新媒体

  一、"知沟理论”与信息优势积累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信息时代,各种工具、各种资源的使用门槛都大大降低,世界看上去是平的,但人与人的认知差距依然在不断加大。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讲述了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家庭贫困的儿童没钱接受教育,二者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呈现出差距。

  这种差距在之后的升学、就业过程中更加明显。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56Up》,每隔七年采访一次来自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纪录片展现了这些人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的生活片段。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着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拍摄时导演也做出了明确的假设——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这些孩子后来的发展,绝大部分没有跳出原来的阶层,依旧重复着父辈曾经的道路。

  可以说,“知沟”理论在节目中得到了验证,一个人从家庭环境中学到的信息获取方式决定了他的眼界,从而影响以后的道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就教育对社会阶层再生产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考察。他认为,教育会培养人们形成不同的“惯习”,这套惯习使人应对文化、社会和自我具有不同形式,从而带来不同的生存技能、社会关系、行为适应。在中国,每年高考录取时段都会有寒门能否出贵子的话题,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说了一句“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关于教育是否靠拼爹拼妈的话题总能戳中社会痛点,引发广泛讨论。

  《南风窗》2017第15期的封面文章中说,“你的孩子在唱什么歌、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贝多芬、莫扎特?这个问题会暴露你的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①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的知识资源会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人,比如教师、工程师、公务员等,是信息上的富有人群,会有意识地把优势积累的机制在下一代身上开发出来。

  二、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缺少阅读的“时空间隙”

  上海心理学家陈默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高楼大厦里,邻里之间相互并不熟悉,难免心生戒备,安全是孩子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外疯跑玩耍的时间被家长严格控制起来,同伴陪同的时间大大缩短,软环境跟之前的几代人相比有很大改变。对于被困在家里的孩子们来说,电子产品已经不可或缺,大部分娱乐、社交通过网络进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的85.3%。

  青少年成了网络最主要的使用者,他们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操作电脑的技术水平很高,但媒介素养不足,面对信息时缺乏鉴别能力,需要家长引导。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安全论坛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了“00后”“10后”网民的新特点。当下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部分孩子3岁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使用微信;到了12岁,拥有QQ(87.9%)和微信(69.7%)的儿童比例均超过一半。”②电视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娱乐的门槛,许多青少年在学业之外的休闲娱乐几乎被电子屏幕统治,阅读能力和意愿在下降,他们的时间都被充分“消磨”了。其实,“人类需要必要的‘无聊感’。一个初中生无聊时可能会翻看厚重的名著经典。但时下,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时空间隙’,被互联网以最低成本解决了。”③

  小城市的青少年对游戏的沉溺尤其明显,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70后、80后和部分90后热爱阅读,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但智能手机发展后,进入中学时代的00后更容易把时间消耗在手机游戏中,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大减少,习惯了游戏刺激之后,更不会去“啃”厚重的作品。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培养阅读习惯,通常成年时也难以喜欢阅读,较少接触纸媒这种有一定深度的媒介。编辑了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莫提默·J.艾德勒在作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阅读的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人和人在媒介选择上,不断拉开差距。

  三、新媒体时代产生的“算法沟”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互联网的使用更加便捷,通过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人们就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然而“知沟”并没有被消除,而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虽然比以往更易得,但只有信息富有的人群会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信息匮乏的人群只会选择性接触科技带来的娱乐。知识存储量和获得最新传播技术处于劣势的一代人成为父母后,会将信息格差传递到下一代,不能正确引导子女合理应用网络,或是一味禁止,或是放纵。

  报刊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各种两代人因为网络、游戏发生冲突的社会新闻,这种对新技术的无力感,滋生了一些强制戒除“网瘾”的机构。当下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产品为了获取更多商业利益,更加注重娱乐性。比如,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抓住了“算法”这一变化,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信息——用户接受的信息非常单一。

  在这种“算法”之下,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知沟”演变成为“算法沟”。快手等直播平台、王者荣耀等游戏,都想方设法争夺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针对知识焦虑人群的则是各种知识付费,用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替代传统的编辑,定制“知识胶囊”。2017年年初,果壳网的MOOC学院发布的《2016知识青年报告》显示:70%的在线学习者在2016年为在线学习付过费。已经付费的人里,超过75%表示有来年继续付费进行学习的打算。超过20%的人一年的知识付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④

  互联网用户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上的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力也因此不同。在一个技术发达的时代,人很容易过度沉迷于技术本身,忘了技术作为工具本来的意义。时间和注意力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成本,但很容易被技术带来的娱乐挤占。如果接受了大量信息泡沫,也能产生信息上的饱足感,精神上得到安抚,但却并不能提升理解力和产生意义,因而在社会竞争力上处于较弱一环。时代像飞驰的列车,新媒介技术发展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信息沟会不断出现。我们需要警惕技术带来的温柔陷阱,未来社会的阶层区隔可能会通过个人接受信息的不同方式来实现。加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必修课。

  注释:

  ①李少威.寒门难出贵子吗?[N].南风窗,2017(15):32-35.

  ②黄帅.3岁玩微信,7岁会网购,网络用户低龄化好不好[EB/OL].中青在线.2017-09-27.

  ③李少加.后互联网: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EB/OL].36kr.2017-08-30.

  ④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联合果壳网MOOC学院.2016知识青年报告[EB/OL].2017-01-12.https://www.csdn.net/article/a/2018-04-08/15828732.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法]P.布尔迪约,[法]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sklw/9399.html

声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选择带来的阶层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