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1-15 09:37 隶属于:文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作为当下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解读丧文化的概念界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实证分析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存在

  摘 要:作为当下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解读“丧文化”的概念界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实证分析“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提出具体应对“丧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亚文化

“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对“丧文化”的定义基于以下概念:“‘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 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文化截然不同,它反对说教和心灵鸡汤,更多的是把社会、人性黑暗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不管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挫败感和无望感。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浙江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 24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12 份,其中男生 107 份,女生 105 份。参与研究的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科、理科以及工科。下文将就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1. 对“丧文化”的概念认知大部分学生对“丧文化”概念了解不多,了解的主要途径为表情包、朋友圈动态、段子等。参与调查的对象中,43 人从来不用“丧文化”表情包,其余 169 人都使用过此类表情包,占总人数的 79.72%。对于该类 “丧”表情包,大家看法各异,多数人对其印象为有点意思、搞笑。可见,“丧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文化,它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正以多样的形式渗入大学生的生活。

  2.“丧文化”产生的原因总体来说,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情绪来源为学业压力、学生工作压力、同龄人的压力。其中,大一、大二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与学生工作压力,大三、大四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调查中,82.50% 的学生曾产生过此类消极情绪,其中频率较高的有 42 人。45.30% 的学生表示这种“丧丧”的情绪最多持续一天,大多数人表示这种情绪会持续一周甚至半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产生过此类沮丧、消极、悲观的情绪。

  3.“丧文化”的影响约 66.70% 的学生认为,“丧文化”会对自身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参与调查的 46.70% 的学生认为此类消极情绪是正常现象,其余人表示不喜欢这种情绪。

  (二)访谈

  本研究访谈了浙江某高校的三名本科生与三位教师,三名本科生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主席团;三位教师分别为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教师何老师、中国文化概论教师郑老师、某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老师,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

  1. 学生消极状态的来源以及应对措施通过对三名本科生的采访笔者得知,他们的消极情绪有以下两个共同来源:学业的压力,包括各等级考试、期末考试和证书的考取;工作的压力,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工作与学习冲突,占用复习时间。当自身产生这种“丧”的状态产生时,一名学生倾向于自我消化,她认为消极情绪是会传染的,不希望别人被自己影响;另外两名学生更喜欢找关系好的人倾诉,通过聊天排解不良情绪。而当他人向自己寻求帮助时,三名学生都表示会先当好一个倾听者,然后针对对方的问题站在其立场上给予积极的反馈,教会对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

  2. 教师对学生负面情绪来源的理解三位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学业压力是他们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何老师认为,工作压力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郑老师认为,学生对成绩的追求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偏差,对核心素质的忽视使他们缺乏精神支柱,造成“空心病”;林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

  3. 对“丧文化”的看法接受访谈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丧”文化只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形式,“丧”文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合理地使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利用其宣泄负面情绪,可以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但是要掌握“度”,否则就会产生危害。在被问到青年大学生是否需要告别“丧文化”时,学生都表示不需要,“丧文化”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必要全盘否定。

  三、应对策略

  “丧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如何应对“丧文化”消极影响的方面,本研究将访谈内容进行总结,结合调查问卷中“丧文化”产生的影响、产生原因、调查对象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提出以下三点策略,即从大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方面作出相应的举措和努力。

  (一)树立目标,制订规划大学生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丧” 也许是青年人面对优秀的同龄人、学业的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迷茫的抗议和倾诉,但是需要做出选择。在生活中,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可以给自己制订具体的人生规划,找准定位,以此为努力方向,同时可以多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选择正确的疏导方式,在“丧”情绪产生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发展开阔的眼界,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将目光放在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以此给自己增加动力;经常夸夸自己,肯定自身优势,培养自信心。

  (二)课堂引导,加强教育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指路人,人民教师更应该担任起教育学生和培养国家青年一代人的责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孟文化等经典文化,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正确的精神寄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心,在生活中、课堂上多多表扬学生,深入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尊重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让学生避免沉浸于“丧”情绪中无法自拔,用温和的态度暗示学生,教师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同时可以与学生探讨产生“丧”情绪最根本的原因,让周围的学生也多关心出现问题的同学。

  (三)学校建设,营造氛围大学生容易受到“丧文化”影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盲目从众。大多人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消极氛围,他们容易在环境中受到影响,自身也出现“丧”的情绪。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如开设时间规划课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如完善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活动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四、结语

  “丧文化”的形成是青年一代的心理映射,是青年群体对压力的发泄。的确,有些“丧文化”只是一种自嘲和宣泄,但是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丧”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直面自己的消极情绪,将其转化成对目标的动力,更好地在时代的潮流里拼搏奋斗。

  参考文献

  [1]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 . 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 [J]. 青少年学刊,2017(3): 3-7,31.

  《“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来源:《社会与公益》,作者:叶婧婵,茅晓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3088.html

声明:《“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