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 语言知识是语文知识的主体。中小学语文教材必须重视语言知识的选编。长期以来,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存在三方面缺憾:过多搬用语言学学科知识;陈述性知识大量堆积;语法知
摘 要 语言知识是语文知识的主体。中小学语文教材必须重视语言知识的选编。长期以来,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存在三方面缺憾:过多搬用语言学学科知识;陈述性知识大量堆积;语法知识处理不当。今后的语文教材亟需三类语言知识:为生活日用的语言知识、以词汇为主的语言知识、走向综合的语言知识。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语文知识 语言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语言学习。语言能力的习得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前提,语言知识因而成为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占据了语文知识中的“半壁江山”。因此,语文教材必须重视语言知识的选择与编排。近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状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方案?这是语文教材突破瓶颈实现革新须面对的问题。
一、百年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状况摇摆不定
现代语文独立设科至今已逾百年,期间,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状况起伏不定。清末民初,中学语文教科书全部为文言,为历代文章精华的选文汇编,有少量圈点批注等助读材料,中有文章作法提示,如谢蒙《新制国文教本评注》(中华书局 1914 年),但没有具体的语言知识内容。这时,有诸如《文字源流》《文法要略》等关于语言知识的著作面世,但只是专门的语言知识普通读本,未与教科书融合。1923 年新学制实施前后,文言独霸天下的局面结束,现代白话文大量涌入教科书。语体文的相关知识进入教科书成为大势所趋。当时的政府课程文件及时提出文法、修辞、文字学等相关语言知识的要求。不过,上个世纪 20 年代语文教科书大体仍为选文的罗列与汇编,语言知识迟迟未能进入其中。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政府执行力得到加强,为贯彻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的规定与要求,大量语言知识进入语文教科书。如当时通行的傅东华《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每单元有“选文”和“习作”两项,“习作”实为语文知识,主要内容即为语言知识。以第 1、3、5 册为例,编排句及句的主要成分、名代动词、三种动词、句的连带成 分、句的附加 成分、介词、助动词和助词、词类总结、单句复成分、包孕复句、等 立复 句、主 从 复 句、语 气、文 法 总 结、什么叫做句、句的种类、句子的统一、句子的整合、句子的生动等,词法、句法、修辞,分门别类,极为详细。由此看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语文课本中的语言知识,开始显出繁琐倾向。
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增加系统的语言知识,如小学前所未有地编入大量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知识,并细化为若干知识点,分布于各年级各册教材中。在小学基础上,初中汉语课本循环编排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这样的知识编排不合汉语特点招致批评。1963 年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打碎语言知识体系,淡化语言知识内容,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没有一篇语言知识短文。初中课本中的语法知识分散编排在课文后面供随文学习。上个世纪 80 年代语文教学科学化和序列化的倾向,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编排造成影响,语言知识重新走向系统化和繁琐化。如 1982 年版初中课本中的语言知识短文有形声字,双音的合成词,词和词组,前后一贯首尾一致,肯定和否定,全部或部分,形容、限制和补充,复杂的单句,词的不同色彩,复句,多重复句,句式的变换,句与句之间,常见的文言虚词,另有附录的语言知识若干,比 1963 年版增加太多。1988 年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语言知识进一步追求完整体系,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均有详细分解的知识点,被系统编入各册和各单元中。1990 年版高中语文修订课本的语言知识内容亦大幅度增加:词语知识、句的知识、段的知识、修辞知识等等,应有尽有,还列出 32 个常用文言虚词写成四篇知识短文,分别编排在各册相关单元之后。
走向繁琐的语言知识再一次受到质疑,“淡化语法”的呼声响起,不断膨胀的语言知识又一次面临“裁军”。根据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对语言知识进行了精简内容、结合课文、重在运用三方面的改进。如语法知识,选取必要的内容编排在四册课本中,第一册讲词,第二册讲短语,第三册讲单句,第四册讲复句,第五、六册巩固和运用前四册内容。同时不再编排古代汉语知识。1997 年两省一市试验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语言知识仅编入诸如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怎样学习通假字、怎样学习文言虚词、文言常用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二、百年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凸显三大问题
由以上看出,百年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在有无、繁简、多少之间呈波浪曲线。从清末到上世纪 20 年代,语言知识缺席;三四十年代语文知识“爆炸”,奠定百年语言知识体系与编排的基础;50 年代初,语文教材一夜回到 20 年代以前,没有编排任何语言知识;50 年代中期汉语、文学分科,语言知识突然走高,占语文知识一半“疆域”;1963 年大纲明确规定语言知识只是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语言知识锐减;进入新时期,语言知识再度 “飞扬”。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语文学习》杂志发表两篇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文章,一度引发语文界 “淡化语法”的讨论。上个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重新拾此话题,淡化语言知识呼声又起。本世纪初,语言知识跌入历史低谷,而当下又有回升的趋势。总之,“语言知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领域中,其内容时有时无,其程度时精时粗,其地位时高时下,长期呈现出马鞍形大起大落的状态”[2] 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语文教材需要三种语言知识
基于以上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状况梳理和问题分析,联系当下语言知识状况与语文教育改革走向,未来的语文教材须编入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的语言知识。
1.为生活日用的语言知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指出:“中国文字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也有这样的表述:“中国文学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1909 年,沈颐在《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中提出“宜以实用为归而不必蹈辞章之习”[5]。“日用”“常用”“谋生”“应世”“实用” 等,均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鲜明的价值取向。
2.以词汇为主的语言知识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新中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一直以语法知识为重点。1956 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学好语法是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正确地运用语言的关键……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精密的思维能力,语法教学负有特别重大的任务。”[7]为此制定《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照此系统编写的语法知识在 1956 年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中占主要篇幅。大纲所列汉语教学几项内容中,语法虽然仅为六项内容之一(其他五项为语音、词汇、修辞、文字、标点符号),但在具体编排中,语法知识的学习占去几乎一半时间(从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三年总共安排 262 课时,语法学习竟多达 128 课时。上个世纪 80 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据此进入教材中的语法知识仍为语言知识中的主要内容。1988 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 23 篇汉语知识短文,有 18 篇为语法知识短文。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语文知识仅列“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总共五个方面,语法知识占其中四个方面。
3.走向综合的语言知识如前所述,现代语法、语汇、语音、修辞等知识体系多从西方引进,与汉语很难融合,对学生形成语言能力作用不大。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就是文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的“大拼盘”,脱离语言实际,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堆语言知识,写起作文来却仍然言语不通、逻辑混乱。这与语言知识缺少实用有关,但主要是未能将各类语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每一篇文章都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起步于分析,但不能止于分析,而应归于综合,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韩雪屏. 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J]. 语文建设,2010 (07~08).
相关推荐: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格式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