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地方风物类传说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1-19 17:20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地方风物传说也叫山川风物传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类,以情节曲折生动、充满神奇想象的故事说明某一地区名山大川、著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的由来、命名与特征。苏教版小学

  地方风物传说也叫山川风物传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类,以情节曲折生动、充满神奇想象的故事说明某一地区名山大川、著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的由来、命名与特征。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日月潭的传说》就是一篇解释台湾著名风景日月潭来历的风物传说。本人以此课为基础篇,同时拓展阅读了三个绘本《日月潭》《天池》《崂山》(选自绘本《中国山川故事》)[1],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从地方风物类传说的特点入手,探析此类文本的语文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以求更准确有效地发挥这一独特题材的教学效益。

地方风物类传说

  一、地方风物类传说的特征

  1.传说故事的附着性地方风物传说以某一特定地方的地名、地貌特征为反映对象,故事往往发生在固定的地点,流传在一定区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传说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事物做依托,或历史人物,或山川风物,或名胜古迹,或文化创造,或动物植物,或风俗习惯等等。传说的创作者往往根据一定的附着物想象构思,形成关于各种人物和事物的优美的解释性故事”[2]。

  2.结构线索的稳定性地方风物传说开头的引子部分常以简洁的语言,引出地方风物的地理位置,描述其状貌特征,引起听众的期待。中间主体部分围绕地方风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增强其艺术感染力”,以虚构的故事、优美的传说解释其由来、变迁的过程,结尾确证部分“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3]点出其名字的由来。这在整体上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线索[3]。

  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地方风物传说把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加以神奇化,给这些山川、人物、风情涂抹上一层神奇浪漫的幻想色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以充满魔幻的形式传达人们的心声,寄托民众的美好愿望。

  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4]。类型化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其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这种个性鲜明而又单一的人物形象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特别受到儿童的喜爱。

  二、地方风物传说课程的价值取向

  1.道德传承功能地方风物传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浪漫想象,充满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以虚构的传奇故事寄寓了多重而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铭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它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

  2.文化浸润功能地方风物传说的深层结构中,常有特定的民俗传承贯穿其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从心底流露出的文化倾向,深深地蕴藏了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的深厚感情,有利于儿童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涵养身心,从字里行间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3.审美体验功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物传说在描述景物、叙述故事、解释风俗时,语言来自于生活,吸收了当地的俗语、谚语,生动活泼,充满了乡土气息,儿童听来倍感亲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儿童易被故事牢牢吸引。故事表现了民间英雄的勇敢与智慧,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大都有圆满的结局,符合儿童的心理预期。

  三、地方风物传说的教学策略

  1.品析人物形象,发现共性特征《日月潭的传说》中,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恶龙,最后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边。《天池》中,生活在长白山上勇敢的小姑娘日去纳为了扑灭大火拯救百姓,先后求助于风神、雨神、雪神,最后在天帝的帮助下扑灭大火保护了家园。《崂山》中,大智、大勇兄妹俩,求教于众人学得本领增长了神力,历尽千难万险,最后战胜了兴风作浪的大鳌鱼。三个故事都塑造了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抓住具体的词语、句子用心品读,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一找传说故事中除了主要人物,还有哪些人物?思考他们与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完成表 1。

  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发言人汇报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达成以下共识:作恶者是人类灾难的制造者,让百姓的生活陷入危难之中,它们有神奇的法力,难以被制服。为了拯救民众于苦难,主人公踏上了艰险的英雄旅程。作恶者最后都被英雄战胜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帮助者要么是拥有生活智慧的老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动物,他们或者给处于困境中的主人公传授方法,或者给主人公以某种暗示,或者透露克敌制胜的秘诀,等等,总之为主人公最后战胜邪恶力量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或帮助。

  2.感受曲折情节,练习讲述故事(1)从整体入手,会概述故事初读《日月潭的传说》,带领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提供一组词语: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冒着危险、降伏恶龙、化作青山,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词语的画面感,读出词语的味道。一组词语就是一个故事,指导学生用上面的词语,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天池》和《崂山》让学生自主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语概述故事。

  (2)从细节入手,把故事讲具体生动第一,引导示范,教给方法。先细读《日月潭的传说》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一筹莫展和挺身而出。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能反映人们一筹莫展的句子,展开想象:人们一筹莫展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嘴里可能还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皱着眉头、不住地唉声叹气、一脸焦急、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不住地搓手、急得直跺脚等。接着理解挺身而出的意思,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对一筹莫展的人们说些什么,他们的母亲如果出来阻拦,他们又会对母亲说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纷纷以大尖哥和水社姐自居,发言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读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勇气和信心。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带上表情和动作示范讲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同时让学生认真倾听,比较教师讲的故事与课文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教师添加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从而启发学生总结出把故事讲生动、具体的办法: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

  第二,运用方法,合作练习。《日月潭的传说》第四小节由学生自己来讲。先概括这一节写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做了哪两件事(艰难寻宝、激战恶龙),再让学生从第四自然段中选择其中的一件事用心读,抓住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展开想象,试着把这件事讲具体、生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感觉有难度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艰难寻宝:阿里山由连绵起伏的 18 座大山组成,山势险峻,荆棘丛生。一路上,他们不知道翻过了,也不知道趟过了 ,不知道斩断了 。饿了就 ,渴了就 。他们的脸上 ,身上 ,脚上 ,真是吃尽了 ,终于 。降伏恶龙:那真是一场恶战,只见 ,只听 ,最后 (张开血盆大口 猛扑纵身一跃 躲过 伸出利爪 一闪 一扫 跳开 趁势举起)

  在学生自主练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故事,其他人做导演,帮他设计台词和动作,小组排练后,全班交流展示。第三,迁移方法,练习巩固。运用习得的讲故事方法,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天池》或《崂山》中的一个片段,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民间文学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迷人世界,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师从地方风物类传说入手,发掘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语言规律,引领学生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并接受英雄的感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险阻,做有根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倪绍勇,祖名,王晓明等.中国山川故事[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2] 钟敬文.名家谈牛郎织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3] 李云安. 论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的叙事技巧[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1).

  《地方风物类传说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盖鸾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641.html

文章TAG标签:教学论文

声明:《地方风物类传说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