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课本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2-04 14:20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这只说对了一条,另外一条就是,行动要比语言丰富得多,使人印象深刻,易于理解。

  摘要: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这只说对了一条,另外一条就是,行动要比语言丰富得多,使人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行动较之语言的优势,将课文文本剧本化,将阅读课本戏剧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课本剧

“课本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

  一、将文本改编成剧本的形式,使场景、对话、心理陈述泾渭分明

  无论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寓言故事,都受其体裁限制,不能用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学仿佛被困囚在语言中,使人无法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其实,文学文本是可以被付诸行动的,它并不是哑的东西,可以借助剧本变得立体、有声。为什么立体?是因为场景对话、心理陈述等各个因素从个平面析出,各自独立,学生各个对应一个因素,将文本立体化、有声化。在这一过程中,故事的情节脉络清晰地凸显出来,更易被学生阅读、理解,进而产生深刻印象。当然,学生对文本所进行的剧本形式的改编可不完全照搬原著,可以进行语言的删节,还可以对不影响主线索的情节进行删减,要保证言简意赅却又条理清晰,包罗原文本所表现的重点内容。由于所改编的剧本最终是要付诸表演的,因此,涉及动作、表情、对话的内容,要改编得生动饱满,尽可能让这些来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展开、矛盾的激化等等。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剧本是很陌生的字眼,更不要说剧本的创作。在这里,教师应该首先讲解什么是剧本,以及剧本的创作、剧本与文学体裁的区别等等。学生明白这些,方能进行课本剧的改编。

  二、以小组为单位演课本剧借对人物性格、情节脉络的剖析引出主旨

  学生对课文的剧本化改编是第一层阅读,只是浅显地理清了故事的梗概,分清人物的关系,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对阅读来说,这还不够,还必须更深人地剖析、理解,从人物的性格、状态、互相之间的对话,情节发展的方向等多个角度探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过渡到第二层阅读活动中,即课本剧的“演”。“演”并不是像读剧本那样的“演",而是要在对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心理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演"要有模有样,目的是还原现场,还原文本的立体真实状态。这要求学生在拿到剧本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揣摩、排练,互相纠正,使得人物的形象如同从文章中跃然而下一般。正所谓,演得好,必然深知其要理:深知其要理,必然会演得好。学生为了演好,在班级课本剧比赛中名列前茅,会很卖命地分析自己的角色,以及角色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及主旨的探求。

  三、演后感代替读后感,从演中汲取对文本指向人生的理解

  演要比读更能深刻领会文本的意蕴,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常常用布置"读后感”的方式进行一次阅读的升华,“感”仅仅止于“读”,无法形成一次体验,领悟缺乏内心的共振。所以,教师不妨在课本剧之后,用演后感来代替读后感,将对文本内容的一次虚拟体验诉诸感悟之中,使感悟能够更加深刻。

  以《范进中举》为例,学生通过演,将范进的喜极而疯挪到自己的身上,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刻骨铭心,让人无法做一个旁观者嘲笑范进的疯,而是忍不住要为范进流泪,感触被科举戕害的他内心的伤痛。如果让我们选择,阅读不如观剧,剧的视觉效果可以更加富有情感地传递故事内容,较容易地让我们跟随关键人物的一举一动,获悉矛盾激化的原因,触发我们的情感。源于此,教师可以将剧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剧本,以演的方式深刻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张晓寒.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2]田青,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迷评[J].呼伦贝学院报,2010(3).

  “课本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相关推荐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754.html

文章TAG标签:初中语文论文阅读教学论文

声明:《“课本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