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6-20 09:53 隶属于:社科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 20 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一股左翼社会思潮。它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把经济、社会和生态视为一个发展整体。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社

  摘 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 20 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一股左翼社会思潮。它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把经济、社会和生态视为一个发展整体。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物质文明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甚至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 近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水土资源污染和物种灭绝等生态恶化现象层出不穷。 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早在 2004 年,我国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 并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治国理政的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追求天人合一的发展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与必然要求。

  生态社会主义发轫于德国,是 20 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股左翼社会思潮。 作为生态主义运动的分支, 生态社会主义基于社会主义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理论回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实践策略, 致力于寻求既能实现社会主义又可以使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有效路径。生态社会主义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一系列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理论,在政治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重要论断。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和观点, 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达到高潮,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 它缘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声势浩大的绿色运动, 资本主义掠夺式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是其主要思想来源和出发点,生态学、未来学、系统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对其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以鲁道夫·巴罗(Rudolf Bahro)和亚当·沙夫(Adam Schaff)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理论与现实的不同角度介入生态运动,谋求“红色”和“绿色”的结合,主张生态人道主义, 把生态保护和社会主义运动两种政治力量融合到一起。 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是从“红”到“绿”。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繁荣阶段。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莱易斯(William Leiss)、本·阿格尔(Ben Agger)和安德列·高兹(Andre Gorz)等。 威廉·莱易斯和本·阿格尔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自带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逐利的本性带来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必然造成生态危机, 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除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实行新的“稳态经济”模式。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是 “红绿交融”,理论趋于成熟。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拉比卡(Georges Labica)、瑞尼尔·格伦德曼(Reiner Grundmann)和大卫·佩珀(David Pepper)等[1]。 在经历了苏东剧变的社会主义运动挫折之后,这一时期的生态社会主义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 更加注重对生态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是“绿色红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生态社会主义流派纷呈,观点繁杂,但他们在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前景描绘等方面还是形成了共识,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二者和谐统一

  早期绿色运动提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 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人类应该顺应自然。随着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界生物链条上的一员。 独立于人类之外存在的自然是没有价值可言的,自然界只有在与人类的转化、互动中才有意义。 人类实践使自然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具备了社会性。 因此,“自然又是社会的一部分, 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2]。 就此而言,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 人与自然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整体性、交互性和统一性的存在,成为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应当重返人类尺度,承认人类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人是世界的中心,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类通过劳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把自然界按照美的法则改造成符合人的本质的世界。

  (二)倡导绿色适度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 资本主义强调利益至上与经济理性, 资本主义工业为了扩大生产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对自然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 丝毫不考虑由此带来的严重生态后果。 因此,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传统的工业主义,瓦解现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对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进行生态现代化改造,建立“稳态经济”模式,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使经济的合理性符合生态的合理性, 使以追求利润为宗旨的经济标准让位于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生态标准, 从而形成全新的生产范式,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少的劳动和消费来获得更良性循环的发展[3]。 生态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资源并兼顾人类长远利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使社会生产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建立一个绿色的未来社会。

  (三)主张权利分散,建立基层民主政治体制

  在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中,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应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等社会理性,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经济发达、民主参与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官僚体制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所宣扬的民主是虚伪的,不是真正的民主。因此, 他们严厉鞭挞资本主义民主的形式化和苏东社会主义的政权集中化, 倡导国家权力应该下放到各个基层政府和组织,实行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让众多的基层组织享有更多的选举权、决策权和自主权。加拿大著名生态社会主义者本·阿格尔(Ben Agger)认为:“我们的两个主要概念即‘分散化’ 和‘非官僚化’,既适用于技术(生产)过程又适用于社会和政治过程。 ”[4]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若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要防止集权专权,避免垄断资本对公共社会资源的独占, 用分权的原则对资本主义权利关系进行重组。 生态社会主义者关心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权益,主张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实行民主式参与和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建立新型的有广泛基层民主实践的政治体制。

  (四)积极提倡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

  生态社会主义者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其核心价值诉求就是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 。 美国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詹 姆 斯·奥 康 纳(James O’Connor)指出:“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生态上合理而敏感的社会,这种社会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并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在这个社会中,土地和劳动力被非商品化了, 而且交换价值是从属于使用价值的。 ”[5]詹姆斯·奥康纳强调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其公平公正的特征。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与反生态性才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和生态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的同时也在进行生态殖民。 生态问题的实质正在于社会的非公平正义性。 创造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体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生态社会主义者坚持要破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 弥合贫富鸿沟,使社会资源在人民群众中得以公平合理配置,使人民群众享有自然资源的平等开采权、 财富的平等拥有权、 国家政权的平等参与权和文化教育资源的平等获得权等。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思想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把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核心,从而扩充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切中时弊,契合时代要求, 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正确认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强调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吁, 为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失衡的现状提供了理论参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与此相伴的是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生态恶化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民关注,并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 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还不断增加了对美好诗意的栖居环境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下一步应该从细则层面规范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并加大执行监督力度,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保障生态治理有章可循,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范的法治环境”[6]。另外,要加大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人们要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传播生态文明思想,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体国民的基本共识。

  (二)坚持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支点是“绿色”。 批判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宜居的未来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宗旨。生态社会主义的这一理念也正契合我国当下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先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日趋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勇于突破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转变重经济轻生态保护的增长方式,积极发展集约型经济,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具体而言,要奉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原则,不盲从于 GDP 数字的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护经济目标的实现, 敢于壮士断腕, 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 要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适度增长和良性循环发展。 总之,唯有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经济、政治和生态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反对政权的集中化,主张民主参与权并要求赋予工会、社区等基层组织更多的权力。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致力于打破阶层固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社会主义这些理念, 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正全力建设美丽中国, 而政治民主正是美丽中国的内涵要义。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 中央政府和基层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当家做主,能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连接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实行基层民主不仅有利于体现人民意志,确保普通群众行使政治权利,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公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支点和实现途径”[7],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三、结语

  肇始于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 因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而与众不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反资本主义和支持社会主义的立场,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把经济、社会和生态视为一个全面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探讨并展望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 为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拓宽了社会主义的理论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当然,生态社会主义也有其自身理论缺陷,正如英国著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戴维· 佩珀(David Pepper)所说,生态社会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实践应用[8]。 因此,它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且其理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和历史局限性, 从而表明它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总之,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增效。

  参考文献:

  [1] 邓卓明.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83.

  [2] 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1.

  [3] 马德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69.

  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sklw/11554.html

声明:《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