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基础医学在中医全科医生的应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7-22 09:41 隶属于:医学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课程整合是目前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医学包括了各种课程,不同课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关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课程为单位开展的,如人体解剖学主要通过大量的记忆来

  课程整合是目前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医学包括了各种课程,不同课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关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课程为单位开展的,如人体解剖学主要通过大量的记忆来学习,而生理学则以理解学习为主。现将相关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并给出处理措施。

基础医学在中医全科医生的应用

  1引言

  全科医生在现代医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已经于2011年提出建成以全科医生为主要力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指明了全科医生培养的方向与目的。当前各大高校虽然有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但医学知识普及的程度不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培育高素质优质的全科医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院校持续探索的目标。

  2全科医生培育的方式和学科特点

  全科医学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从医学固有模式转化而来,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促成医学模式的转变[1]。全科医生培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下列三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课程、临床有关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社区有关医疗知识。此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涉及内容广泛,在诊治过程中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需结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培训不足

  实验技能培训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操办能力。但目前大多数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其实习实训在专业化方面具有较大不足。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标准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完善。

  3.2教育方法偏差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分为预防保健、基本疾病诊疗、康复、科研培养、慢病管理、医学信息学等方面,在实际课堂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周期短。一学期需要完成各种综合性课程,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消化。(2)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频繁更换,一门课程由多个老师授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如果适应不了教师的节奏,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对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很大阻碍。

  4在校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育模式

  4.1全面推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顺应医疗改革,培育出更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

  当前,国内很多医学院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各项课程互相独立,存在授课内容重复、基础和临床联系不够、学生负担太重和人文素质培养被忽视的情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虽说突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纵横向界限,提升了教学和学习效果,高效使用了“病例分析和讨论”的教学办法,但也有很多不足。如课程综合程度有所欠缺,基础和临床的联系不紧密、临床案例很少、各学科界限和各器官-系统界限不明等,其根源在于国内很多医学院仅仅是在小范围中尝试这一讲课模式。

  4.2基于疾病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

  按照疾病原理的医学课程整合办法是基于临床需求在结构中以系统作为单位,根据“器官—系统”组织讲学内容。具体包括:(1)在进行讲学时以疾病为基础,把基础医学的各类学科内容加以有机融合,精简整个教学内容,完成医学科学间的横向结合以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间的纵向融合,采取自形态到机能、从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多种原理,去完成各门医学主体课程的彻底整合,归纳和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编撰的课程讲学思路。(2)基于临床需要编写和选取内容,很多在基础医学课程中不做要求的内容也被编入教材中,比如高血压一章中平滑肌的内容,原先属于非授课内容,但是教材同样将其编入。(3)要重点强调基础医学知识的实际临床应用,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各种临床病症的发病原因或诱因,以及病发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分别以及防范。“基础临床课程”是基于疾病基础的综合课程,设于大三第一学期的全科教学培养中。首先,在这一时期,全科医学院学子已经完成了各项基础医学课的进修,本课程对他们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让他们能够全面结合各个基础学科的医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两种模式引发的问题。其次,全科医学生并未学习临床课程,没有实际进入临床操作,所以此课程的侧重点并没有放在临床表现和诊断方面,而是突出了基础知识的临床使用,侧重培育学生使用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2013年临床执业医生综合笔试大纲不再按照原有的大纲去划分传统学科,而是联合了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预防医学综合以及临床医学综合四部分。这一转变需要医学院加大力度去培养学子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关联能力[2]。因此,对疾病和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归纳的方式也适用于我国临床执业医学考试改革的方向。

  4.3实施形成性评价

  改变以往“一考定乾坤”的评价方式,看重学习过程中的效果评议,结合各种小测试、BB平台参与度、课堂表现加以评价,以每18学时为一个考核单位,老师要在第一时间将考查结果告知学生并及时发现他们自身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改变以往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考查办法,看重客观性机能和病例分析考试,把实践的临床思维理念渗透到整个考试过程中[3]。

  5基于疾病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实际应用

  5.1制定课程整合计划

  自2014年起,以疾病为基础的医学课程的整合方式已经在本院全科医学的培育中应用。对本校2017级155名全科学子有关医学整合课程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1.95%的学生更适应疾病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式,该模式下课程内容的整合减少了各科的重复衔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临床思维。调查也显示了一些问题:本课程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讲课老师虽然是临床医学专业,对临床有一定认识,但是长期处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讲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学科的限制;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学时少、课程进程快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升。问卷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增加课时数、让老师放慢讲课速度、结合多门学科而不局限于自身专业去传授知识[4]。

  5.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对老师来说是一项挑战,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熟练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医疗人才。“见习医生制度”继承了中医师承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社区医疗实践,以临床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增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实习时间。突出立德树人,强调“学校、社会、教学基地融合,言传、身教、环境熏陶并重”,构建“课程教学,校院文化,社会实践,临床服务”四位一体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引领和示范,教师的选择和对问题的判断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5]。教师的言传身教比以往的说教更有效,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认识体悟、学识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产生长远的影响[5]。

  5.3重组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对基础医学知识的需要也有所差别。比如口腔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先掌握病理学、微生物学等知识,才能适应后续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学习[6]。所以,在设计技术医学课程方案时,应当从专业出发,合理安排内容。整合课程需要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准。由于各门课程间有紧密的关联,医学生应该对基础医学的内容和整体样貌有所认识,如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要适当了解病理学理论知识。

  6结语

  基于疾病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式在全科医生的培育中获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一模式与各科基础医学的结合,不但能够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之间的关联,还提高了全科学生使用知识去处置实际难题的能力,对培育临床治疗思维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贵锋,李力强,曾艺文,等.基于医教协同的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7(12):10-13.

  [2]郑东鹏,卢爱敏,许友贤.基于高血压病诊疗实践的上海市慢性病长处方签约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9(4):583-585.

  [3]郭遂成,胡清茹,马瑜红,等.基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与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6(15):70-72.

  《基础医学在中医全科医生的应用》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作者:王卫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yxlw/14687.html

声明:《基础医学在中医全科医生的应用》